总是有可以增加互相理解的地方。
我似乎有所觉察。当然,接下来说的也可能会有所冒犯。因此,我还是首先说一说我自己(以尽最大可能避免冒犯)。
关于自我厌恶与自我觉察的讨论
在曾经,我似乎是在害怕成为某种“自己所厌恶的对象”。在这里面,这或许,反而就会是我所未知的自己——因为害怕,所以那块仍然处于未知之中。自身的阴暗面,还没有被自己所完全接纳,自身还在不断排斥这些东西。
我会害怕,我会害怕别人看到我的怯懦,看到我的丑陋,看到我的邪恶,看到我的黑暗。我接受不了那样的自己,因为我渴望走向他人。但是,越害怕这些东西,我就绝望地越成为了自身所厌恶的人。我无法成为自己。
但是,我无法与如影随形的黑暗切割,除非结束自己的生命。因此,我接纳自己是这样的人。我开始不再漠视自身的黑暗面。而是承认,这是自己。
当承认与接纳自我时,神像就消退了,一切人格面具的束缚,也就释放了。我可以是光明的,也可以是黑暗的,我不是因为某种思想形态而不得不成为光明的,也不是因为某种现实而不得不成为黑暗的,这一切都只是在于我自己自由意志的选择,可以在其中,选择一个成为自己,而不是被它们所奴役。
那么对于你而言,是否也是如此呢?你能否接纳那个自己所厌恶的自己,或者你不想变成的样子?在那个你不愿意朝向去看的一些自我黑暗隐秘角落,是否还有太多自己所不愿意面对的、被有意无意忽视的自我的东西存在呢?我认为,或许同样可以在这个领域再一次发现自我,正如你对外在社会的黑暗东西感兴趣一样。
这些在自我之内的固结为阴暗的东西,或许会和我们的小时候的成长经历很大关联,以及与人生的重大变故有关。正是因为它们过于沉重、过于伤痛,以至于会在记忆的长河里尘封很久,让我们不愿意轻易打开它,从而固化为自我的内在阴暗(这些东西,或许经常处于潜意识的层面)。我们能不能打开它?来再一次发现真实的自我?并且在又一次地自我觉察中,作出自由意志的选择?我认为是可以的。
并且当一个人能够开始同时接纳自己的光明与阴暗面的时候(而不是只是在维持着一种铭印式的正面戒律),这个人也就能开始敞开心胸接纳他人的光明与阴暗面。于是,或许对认识社会黑暗面的工作,也能够在认识自己身上取得更大进展。因为这是再一次发现无差别的人类之灵的意义。
还有,你对于任何人都不是“极度黑暗的存在”!不需要用别人的观点来给自己贴标签,无论是认同这一观点还是不认同这一观点。你是你自己,你对于他人如何,是其它人自己的事情。至于初次印象的排斥,我的看法是:排斥就排斥,但是不管别人如何排斥,都可以始终展开自己,从而从排斥到逐渐了解你、接纳你。就好像你孤身一人去太平洋某个小岛上的土著部落,最开始可能那里的人都对你有相当大的戒备心(你看起来和他们很不一样),但是随着你不断向他们揭示自己,与自己的善意,他们逐渐了解了你,就会开始慢慢接纳你了。
关于这一点,我想都可以开一个甚至多个专门的话题贴来讨论了 。并且个人认为,这可能会和原型心智系统有不少关系。
这或许会是一系列很重要的话题,因为意识的成长某方面来说就是自我觉察的进展。发现自我、再一次发现自我、建立自我、再一次建立自我,直到蜕变自我,并从蜕变中开启又一次新的进展。
我想只要是个人类都免不了这样的运动过程,对众多的人都会或多或少有所帮助,并且会与灵性的进展有强相关性,因此这一系列话题会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这些话题上,我不会比你更占优。比如说,你对脉轮系统很熟悉(而我对此的理解还很粗浅),那么,是否可以就脉轮系统讨论自我觉察有关的内容?如果你觉得这一点很有意思并且可行的话!我认为还可以与这个帖子联系起来讨论(当然可以另开一个话题贴):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话题都是可以伴随着自我觉察一同探讨的。比如说你喜欢的阅读小说故事之类的。人物是如何在故事情节中自我觉察(从虚假的自我走向真实的自我),从而展现出生动的灵气的?作者是带着什么样的自我觉察去刻画这些情节的?我看这个论坛上有不少人对文学创作有兴趣,这也或许也可以从自我觉察这一主题诞生很多有意思的讨论,并且大家也有不少机会在这些讨论中有所收获。
甚至于你所说的“社会黑暗或混淆事物”,恐怕也是如此。一切都可以联系到自我觉察的方面上来。因为总体的人类历史,就是自我觉察、解放自身实现自由意志的历史。社会运动是如此,微观的人类个体成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互动,也是如此。
总之话题会有很多,我认为围绕自我觉察进行讨论,会是比较好的情况。
谢谢无人,我的性格,一旦说出来,其实就是已经不在意,不在意是否被他人接纳与否。我不说则是在暗暗积蓄力量,消化处理我接收的或以为的恶意。
我说自己是极度黑暗的存在,这是可能的,这是一种他人的感觉,一种极度排斥而拒绝的感觉。我想起曾经遇到过一些让我情绪瞬间起伏的人,我当时是把对方归类为极度黑暗的存在。我父亲曾经被我这样感觉过。(如今则是当他是一个普通人,但是陌生人)。
我提出那个可能,是在想,面对这种极端情况,被厌恶的人和厌恶的人,要经历多少时间,怎样的思想转变才可能消解。
二 关于脉轮,我了解的并不多,我只是会追根究底一些奇怪的根本性问题,为什么这个脉轮跟这个议题有关。
似乎大多数时候我们其实是右脑为主,被告知后就直接接受很多设定,然后以此为基础建立合理性。
我则是比较固执的左脑,坚持不懈地做许多工作,质疑思考那无数被告知的历史当然的事情。很多时候我没有答案,但质疑的多了,似乎渐渐地,有一些质疑的东西,似乎联系了起来。
譬如我曾经好奇,地球上都是毕业难的问题学生。那么决定难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呢?我设想,是否是某些极性比较极端,难以平衡?但极端可以走负面毕业,更容易,走正面确实更难。
或许告知偏向更多的人,极性进展慢,是否可能也是一个周期内难以毕业的原因?
我又联想ra说第一次的性经历会铭印性别偏好,于是我类比,第一次的肉体投胎经历是否也会铭印正负偏好?
我有时候会感到孤单,因为遇到的很多人,似乎总是满足于接受某个体系,然后引用,然后应用。而我则是从不奉某个体系为圭臬,如果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是不会去照做的。我的反骨很强。对音乐好奇的我,就是不喜欢那一套死练形成肌肉记忆的模式。
总之,我选的是一条很慢很慢的直线路。
三 自我觉察
这个主题范围太大了,总不能想到啥就开帖子。我最近是结合其他人的例子,联想自己的情况,深度而精细地了解一些议题。
譬如冒出来的朱令案,我则是思考嫉妒议题,它是怎么产生的,又该如何消解而避免偏向负面。
如果自我觉察会产生问题,可能会在这一步产生。并且,这和下面你所说的“自己是极度黑暗的存在,这是可能的”有关。
在某些方面上,我可能和你还蛮像的。很多时候,或许我们会把外在的观点强加到自己身上,这种“自我所强加的黑暗”。就比如说,我妈经常骂我不是个东西,我爸老是说我是个狗娘养的,那么久而久之,这种外在的评判就会内化于自己的心灵深处,让我们非常自然而然地以为,“我们就是这样”。
并且由于这些评判往往伴随着激烈的伤害,导致我们迟迟不愿意去面对这些,于是这些外在所强加的东西,伴随着苦涩和纠结一起深埋,或许很久之后我们无法再看到它们,但是它们始终在透过潜意识影响着我们行为处事的方式。正如你现在所说的,我们会觉得自己很黑暗(我们以这样的视角评判自己)。但是说实话,这是将外在的评判强加于己身。你也觉察到了:
但是,或许不需要为他人对自我的自由意志的干涉所买账。我们真的就是外在的评判所规定的人吗?我认为不是的。别人觉得我们是黑暗的、被排斥的、什么都不是的东西的,我们就真的是这样吗?不需要用他人的有色眼镜去看待自己、定义自己。
在这里,或许有一个方式是好的(并且你在这里依然是有所觉察的),你会定义任何一个其它人是“极度黑暗”的存在吗?或许曾经有,但是你可以逐渐放下。那么对于你自己呢?为什么放任自己(通过别人的视角)被定义为“极度黑暗”呢?我认为,同样也可以逐步揭露自我、释放自我。
核心要义是:首先放下自己(通过他人)对自己建立的潜意识成见,然后再讨论选择的问题。因为只有在自身不被固有偏见束缚的情况下,自由意志的选择才是可能的。
之所以向你推荐自我觉察的话题,也是或许在这一点上,会有更多的收获。
至于这一点,我是感觉到很开心的。这意味着你将不会迷信盲从任何事物。只不过在打倒那些迷信与盲从之前,或许首先要打倒自身内心那座固结起来的神像。当然,更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两个过程会同时发生,并且相互影响(至少我的个人经历就是这样)。打开自己,发现自己,接纳自己生而为人的意义,而不是”生而为极度黑暗的存在“ 。
相反地,或许你的进展将会是快的。你是一位在精神上很美丽的女士。
坦率说,我可能防御或保护比较强,大多是我把别人归类为极度黑暗的存在。
对于他人的敌意,我可能无意忽略或者根本没有察觉到。所以如今我是在补这个功课,因为如果不注意,我在使用自己的力量时,可能会伤害他人,而被他人强烈地认为是极度黑暗的存在。
这是对我自己的提醒。
而无人你有着那样的父母,把伤害都内化了,双重的压力,你真是选择了比我还要难的成长环境,虽然语言无力,但还是请接受我的敬佩。
要觉察到这个精神的一体两面性。接纳他人的阴暗面/接纳自我的阴暗面,对于你来说,这可能会是同时发生的。
或许,一方面,可以打开那些产生隔阂的保护,穿透这样的恐惧,于是完整接纳。这并不是要求顺从他人对自我的伤害,而是去正视它,然后作出自己的选择。
另一方面,聆听那个反复回响着”被他人强烈地认为是极度黑暗的存在“的自我潜意识(装作显意识)对自身的评判,发现它,正视它,接纳它,然后作出自己的选择。
我的父母(与继母)其实都很伟大,只是曾经的确在很多时候对待我的方式很不对。但是他们的确是伟大的父母。
呃,自我觉察吧,当下发生某个事情,此时的觉察是比较详细和生动的,但也可能有局限。
我最近的觉察,都是借助看到的新闻,有感而发,而回想起曾经的一些事情,然后有所觉察,但偶尔会有模糊感。
譬如关于嫉妒这个主题,很久远的感觉,很模糊,我只能感受到诸如不被看见,或者感觉不公平等。为什么我记忆不深刻?我确定是有自卑过,但为何嫉妒的情绪没那么强烈而记忆深刻?这似乎是和我,新建价值标准/否定他人价值标准正当性或重要性有关,我通过这一举措,保护了当时脆弱的自我意识的自尊。
还有很多觉察是滞后许多年的,譬如我五岁时曾经用小锄头在我表姐手背上砸出深可见骨的伤口,因为我当时感觉到姨妈对待我与其他亲戚家的小孩不公平,我愤而打算独自回家,走出几百米,表姐在田野上拦住我,我愤怒于她的阻拦,将怒气都发泄在了表姐身上。
我当时懵了,记不清是否当时有没有下意识反咬一口,怪罪表姐不该拦我。那是对责任后果的逃避。
这次事件让我在外在行为上设立了一个界限,那就是不能实质肉体伤害他人。
但遗传自家族或者本就具备的灵魂特制的,某种倔强或者孤注一掷,或者钻牛尖角的表现,依然存在。譬如我曾计较一岁半外甥女喜欢吸大拇指的表现,愣是和姨妈较真,一度很生气,感觉不被理解和尊重。
很久后才了解当时的自己有着一种知道一点点,然后就奉为真理的无知。如今我会看到,三四个月的外甥女离开母亲断奶,产生了分离焦虑与压力,深入了无意识,尤其依赖食物带来的抚慰,并以口唇咬啮手指,作为遇到压力的呈现与舒缓压力的方式。
我对我父亲的理解,也是基于认识到我和他的相似,或者说同样黑暗。但更大的差别是,我开始觉察,他依然继续自我中心。这是我和他渐行渐远如陌生人的根本。
PS:无人你对于自我觉察似乎很热衷,似乎很想看到他人觉察的过程,看到那个实际的觉察/接纳他人与自我的一体两面?
看到你的这个表现,我想起以前在微信群里似乎也是这样,会期待和追着他人回复。但我现在开始察觉到,或许别人可能并不明白我文字背后的意图,于是不知道说什么好。
也就是说,我的文字中,没有一个很好的他人理解与回复的切入点。
后来我一方面不再那么强烈期待,自己探索整理思绪,他人角度与反馈的对我思维的即时激发性,通过新闻或文字信息来替代。
另一方面我也观察他人的表达与回应,调整自己的文字语言输出方式。
另外,还有涉及我生命核心的一些自我觉察,还在进行中,且会持续进行,且是一种尝试串联整体,不好定论的觉察,复杂和繁琐精细,因此不好言语表述。
另探讨如何自我觉察与接纳,更适用于已经走出情绪的个体,或者适合自我总结。一个觉察通常是需要耗费时间的?
但不适合于对一个正处于情绪中的个体,提出这个泛泛的建议。这个建议是智慧层面,但对于出于下三轮而未打开心轮的个体,以心轮或其他下三轮方式的语言,会更有效?
这是很好的回响。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自己。因为过去已经被深埋,以至于内化于潜意识中,或许只有等待某些外在事物的显化,才开始再一次发现自我(这些显化,就是所谓的催化剂)。
至于像这些东西:
或许这些特质,会是高我所设计的特定课程。它有可能是某种你的工作所需要的有益特质,也有可能是你要修习的课程(要去打破这些东西的束缚)。这似乎与每个人的自由意志的选择有关。但是总的来说,或许当一个特质经常为自己造成负面的局面,可能就是需要去产生经验的催化剂。这一点我无权评判啥,我的任何看法都不是重要的,这需要你自己去发现。
我无法评论什么,但是希望你能够安好、和平、喜乐。当光发生时,整个背景的黑暗就被忽视(并且反过来以这样的黑暗衬托出那微弱的光),光代表了某种基本的存在。或许你会在很多地方感到迷茫或者无所适从,但是在我看来,内心的光或许在你身上已经开始发生。
关于这一点,神秘一点地说,因为看到他人的自我觉察,就等同于再一次看见了我自己,因为在这里面,会有人类无差别的灵魂的意义,或者说,那个高我/超灵的意义。通俗地说,我可以学习到很多,并且在这样的学习中再一次沉思我自己。这是这个情景对于我的意义。
这个情景对于你的意义,或许也是同样如此。小说故事、新闻、与人交流、或者查看其它什么信息,或许都是如此?只是可能,对于你而言,似乎那种对于你而言能够产生持续共鸣的对话是缺乏的(你说:别人可能并不明白你文字背后的意图),因此在微妙的情况中产生了一种失落感(这种感觉或许是潜意识与意识并行的)?我希望你能够找到一个懂你的人!这样你或许会感觉到和平的喜乐。
当然,当发展到一个更大的层次时,或许在每一个面向中,都能看到这一点。我也期待着这一点的发生。人总是因为各种因素隔阂,也会因为各种因素相遇。这没有定数,而在这光景的流变中,不变的或许是那个无差别的人类之灵。
我期待这一点的发生。或许无须用言语表述,正如你的生命演绎了自身。我在这里也面临着无法言喻的情况。
或许不是,通过自我觉察,能够走出情绪与偏执(至少我就是如此)。与其说它是一种回顾,或许作为一种过程更为恰当。因为只有当自身意识到自身处于某种情绪或偏执的时候,真实地走出这样的情绪与偏执才是可能的。否则,十分容易陷入情绪与偏执的反复上演中。
这个建议或许不是智慧层面的,而是任意层面的。察觉到自身,察觉到自身所不是,于是接纳两者,接着作出选择,于是走出困境。
或许举一个例子,可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比如两个群体,被各自背后的统治者所煽动,陷入彼此自相残杀中。当他们并未觉察到自身被仇恨所控制时,他们只能被动而坚决地执行仇恨的死亡循环。只有他们突然意识到:”我们在做什么!“(察觉到自身在被仇恨所控制这件事),才会开始反思仇恨本身。接着,选择不再做无意义的彼此杀戮,从而从那骇人的死亡循环的对立中挣脱出来。
这就是自我觉察。它并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达成结果的手段,或者说过程。
因此,或许相反地,越陷入情绪与偏执的人,越需要自我觉察,否则不能真正走出来。一时情绪可能在并未自我觉察的情况下,通过其它因素平复了,但是在接下来相同的运动模式仍然会在催化剂下反复上演,因为自身并没有作出实质性的改变。这里有一个历史之轮可以作为例子供参考,一个历史模式(例如古中国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反复上演,就是因为这个社会的社会形态没有作出实质性变革(例如古代王朝的土地兼并—改朝换代后土地重新分配—土地兼并再次上演),于是陷入了所谓的历史周期律中。对于个人而言,也同样是这样。
这当然需要时间,有时可能是一个瞬间,有时可能需要花费一生,但是它必须要做。
我发现我们在有些地方有着共同点
我以前也是会因为“我明明是为你好才劝你,为什么就是不肯相信我”之类的委屈。不过现在我也想开了,即使我妈跟杀猪盘聊天,她不听就随她去吧。有些人的课程里就包括并必须经历一些挫折与痛苦的。阻止他反而可能是妨碍了别人的课程。当然我还是会先提醒与建议,如果不听我也不会在意了
我的看法也是这样。
除非遇到了什么危及生命的事情(比如说闯红灯结果被车撞死),否则作适当的提醒就好了。如果强求什么就容易变成侵犯自由意志(同时妨碍别人的课程)。
澄清一下你我关于使用觉察这个概念的不同哈
我所指的觉察,是那种非常完整而平衡的觉察,甚至涉及到精细技巧等,所以我会说它是智慧与光层面的,是经验精华,是达成某个成长状态后的能力。
不过觉察也可以是一个动作。
或者说催化剂进入意识,唤起了觉察。
我认为这个觉察是被动的,或者说外力推动的,不是自发主动觉察(这个觉察意识做功更多)。
当觉察动作发生,就如同行为的刹车制动开启,此后的意识表现,则非常多样。
有本性更偏善良只是冲动失去理智,此时会后悔,承认这是自己的错误(责任承担),从而开启更深的反省与觉察。
但也有这样表现(本能否认):不是我的错!跟我没关系!/不想去想这个事情了
更进一步的偏负面的表现(分散责任):别人也做错事,譬如男人都会犯的错误
再进一步负面化:是别人的错!(诸如红颜祸水,或者被拒绝就骂人,污蔑等,得不到就破坏)
未极化的个体,很少去觉察。
确实这类个体最需要,但却又最难去觉察,只有不断强烈的催化剂呈现,不少人即使催化剂出现,依然未能觉察,我在想,是否这类个体就是选择沉睡的个体。
你所说的这种非常完整而平衡的觉察,或许是在有限的人类个体之内难以做到的。
就像问一个人,你知道你身上的氢原子来自于曾经哪一个恒星的内部吗?你身上的氧原子是在宇宙的什么时刻(以我们的有限时间观念)诞生的呢?
是很难做到真正的完整性的。
但是并不完整的自我觉察,就是不完美的完美。因为无论是多么片面的自我觉察,都包含了自由意志的显现。
并且,这也或许也将会是一个逐次扬升的过程,最开始的觉察是非常局限的,可能会在这个层面上停留很久,但是会逐渐地、一次又一次地开始升高。从而将成为一个连续增长的过程。
所以,不需要用“完整”去苛求什么,将它看作一个结果,而是看到这是一个过程。
想起我妹,没什么钱时,两次陷入骗局,借钱入局。
第一次没长记性。第二次被骗七八万,后来又差点不量力而行,想投资。
我的态度是,明确告知自己吃亏自己承担(她说我这样是诅咒她失败),然后明确告诉她,三观差异太大,彼此其实没什么感情,当陌生人最好。
我让自己成为了她的催化剂,因为她之前吃亏有我兜底(借钱帮她周转),她就觉得理所当然了。
近之不逊,远则怨,小人与女子难养。
确实难以培养觉察与反省之心,可能还没萌芽。我妹最大问题在于,遇到催化剂,回避逃避,当做没发生,情绪就不受影响,还不许别人提,也就是没长记性。
所以我就不管她了,让她自己去痛够了,自己才会成长。
奇怪的是我和她一样的成长环境,她是老二,明显被忽略的更多,但痛苦感受程度却不同。大概也是天性侧重点不同吧。
嗯,在【是否】类观点上,我们应该没分歧。只是就什么具体情况下【如何】更好做一些更详细的阐述?
接下来继续讨论。
或许不是。它最开始肯定是由外界因素引发的,但是这并不就意味着,处于一种完全的被动中。而是通过一个被动-反动-主动的过程,逐渐过渡到主动的范畴中。或许不能忽视这样一个过程的连续性,将被动和主动完全隔绝开来。
并且,随着自我觉察的深化,主动的层面就越多,被动的层面就越少。同样要作为一个连续的过程看待。这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并且成长过程可以很好的比喻这一点)!
至于你所举出的这些表现,或许算不上是真正的自我觉察,因为自我觉察接纳自身所是,也接纳自身所不是,然后再从中作出选择,而非这样消极被动的逃避(把原因归结于外在,很大程度上是逃避,因此并非主动,除非这个人在自由意志的觉察下做到这一点,主动将负担加在他人身上,那么就属于你所说的负面极性化之列)。
因此,综上所述。对于这一点可以继续作片面讨论:
从自我觉察的被动/主动表现形式来看:
被动的程度越高,则自我觉察越低;反之,主动的程度越高,自我觉察越高。
从自我觉察的内容来看:
当一个自我越能接纳自我/其它自我所是与不是,或者说接纳的范围越广,则主动程度越高,自由意志越能得到体现,因为此时能够作出选择的范畴越大,越趋近于你所说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