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寻求真理的态度与代价
2004-4-4
G: Q’uo,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你能否评论以下两种态度,哪一种比较有效?
寻求者付诸行动,寻求自己的身分(identity); 也就是说,致力于寻求身分的工作.
不必要去寻找,而是宣告对一己身份的知晓— 肯定地宣告: “我知道我是谁.”
我十分感激你的任何回应.
Q’uo:我们是Q’uo 群体,我的兄弟,我们觉察你的询问. 关于知晓的问题不是一个轻松的问题,确实,世界上有多少个哲学家,对于这个正知的问题就有多少种答案.
大胆地宣告你知道的东西是优秀的表现.
大胆地宣告你不确定的东西则是不成熟的.
除了当事者,没有其他人能够知道不确定与探寻之旅何时变成绝对的确定感.
有一个发现自己确定感的最佳方式,那就是问自己愿意为某个立场而死.
如果某件事重要到足以为它而死,那么[如这个器皿常说的]也就重要到足以为它而活. 这是一个人在心里确认自己有多确定的方式之一. 我愿意为这个原则而死吗?
我愿意赴死只为了成为这样一个人?
我们可否进一步回答你,我的兄弟?
G: 不了,Q’uo,感谢你优异的回答.Q’uo,就你的知识,这个星球上许多灵性途径都通往同一的地方,一般而言,是否到了某个点,寻求者需要声明他们愿意付出的”代价” ?
是否在开悟或伟大的自我知识来临之前,需要决定好一个代价?
Q’uo:我们是Q’uo 群体,我的兄弟,我们觉察你的询问. 的确,如果一个人凝视原型的图像,好比G 实体最近在凝视的东西[1],这组图像丰富地暗示着意愿去付出一个代价是原型运动中合理的,甚至为必需的部份. 这个实体最近看了一部电影叫做受难记(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by Mel Gibson). 在片中,耶稣实体确实遭逢一个问题,他愿意付出多少来表达真理? 起初,这个实体并未全然地确定他要不要付这个代价. 然而,他真的希望,如影片中表达的场景— “更新万事万物”; 就这个实体的思考方式,他认为值得为这个目标而死. 在这个行动中,这个实体最终拥抱了肉身死亡. 不过,故事继续述说着,当他已付出这个代价之后,他获得救赎;
确实,与其说那是个代价,还不如说是份礼物; 而耶稣实体不只是个受害者,还是一位祭司.
于是,这个问题 “你愿意为这个结果付出什么代价?” 这个问题是一把原型的扭转之钥,它可以改变能量,并在自我与意向之间创造一个强力连结,它的确是一个合理与公正的询问.
G 先生最近正在准备一场幻象探索(vision quest),藉由阅读神话与哲学书籍做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