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性与魔法人格

最近在留意空性的概念。很明显,并不是把生命修的没有,也不是否定生命经验,在某种程度上,也感觉或许跟不执着于结果有关,但一个人仍然可以按照自己意愿努力活出自己。想到了魔法人格,高我在空间/时间的类比,在魔法人格的视野下,许多事物似乎也有一种空性的感觉。

2 个赞

想起昨天看到一个科普视频,不觉开始思考一些空间/时间的极限现象,比如四种基本作用力中,强力的存在,其灵性或形而上是怎样的。

今天看到这个帖子,关于空性,隐约觉得有所关联。

以前一直纳闷,社会意识复合体与星球本身,应该是存在关联的。

黑洞的黑暗,形而上而言,是一种集中,白光再次被有系统地吸收进入太一造物者。最终,这个吸收进入太一造物者的过程持续着,直到所有无限的造物都达到足够的灵性质量,好让一切万有再次形成大中心太阳,如果你愿意这么想象,关乎智能无限等待着自由意志的赋能作用。

所以,移动穿过终极灵性重力井的黑洞,然后立即来到下一个八度音程,这样的概念错失了附属的概念或部分的推论,即这个过程的无时性部分。

而黑洞的形成,是脱离不了强力的,我在想,空性,则或许也是最本质最内核的那部分,或者个体向内收束聚焦的程度(体现为意识密度),于是越能感觉到与其他自我的相似与融合,于是也越能意识到更上层的或更抽象的合一,于是形成了一种更强烈的彼此联系的力(强力),产生某种核聚变,放射出不需要的能量等。

强力的本质还体现在它的一些独特性质上,例如“渐近自由”和“禁闭”。渐近自由指的是在高能状态下,夸克之间的强力作用变得非常弱,夸克的行为接近自由粒子;而禁闭则是指在低能状态下,夸克总是被强力束缚在强子内部,不能单独存在。

空性的寂静或许与这种低能状态有着某种关联。

另外一直也好奇与可惜,don他们没有追问六密度释放极性,是否对应表现为某些行星或恒星的某些能量变化等。

1 个赞

这里,我理解的空性是对待显化事物的一种超脱态度。还有其他很多看待显化事物的态度,比如圣化所有的生命经验。

其他的内容,一下子想不到一个聚焦的方向。

我个人感觉“空性”一词已经被泛用,即:既没有古老体验过空性的先辈的明确定义,又同时被不太明白的后来人广泛的使用,导致这个词的指向已经非常模糊了。空性、破相、空寂,这些词之间有时非常模糊。

就我的理解,如果空性指的是“不执着于结果”,或者“破相”(穿越幻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振动),那么它或许属于第五密度智慧。第五密度智慧的显著特点是还没有进入到心身灵复合全体中(第七密度),所以无法对八度音程之内的一切变貌以及一切或然率变貌完全知晓。但是第五密度智慧会带来极大的心智解脱与自由。那么,相较于“空性”这个词,使用“明心见性”这个词,会更加明晰,避免了歧义。

如果空性指的是“空寂”,那么它指代的是“永恒”,属于第七密度范畴,并且已经进入心身灵复合全体。第七密度的典型特征是没有身体载具、没有空间/时间、对八度音程之内的一切变貌以及一切或然率变貌完全知晓,即佛法所称的“一切智智”。

所以,判断一种境界所产生的智慧领悟是第五密度智慧,还是八度音程之内终极智慧就在于,它是否是极大的解脱与自由(个体觉知为焦点的大自在状态),还是进入到心身灵复合全体之中(尽知一切众生相)。

2 个赞

我感觉至少要六密的合一智慧才能用空性表达,负五佬致意卡拉说明还有执着。

不二,也说明超越了正负极性的对立阶段。

空性=合一性。
领悟到一切万有为一,不存在其它,即无分别即不二即空。
Ra也曾间接表达过类似:

6.7 Ra: 你记得风的练习吧, 消融到空无(nothing)之中就是消融到合一(unity)之中, 因为空无是不存在的.

恰好在读《原型工作手册》第三章,又看到空性这个话题,把部分原文贴出来:

心智中的所有经验都始于纯净、干净和空白的心智,我们通常设想它只属于婴儿(尽管我们中有谁真正记得这个观点?)。这种心智的纯净是无知或缺乏经验的表现,我们在开始任何求知努力时都是如此。尽管婴儿确实,像任何人一样完全歇息在这一原型中,但我们自己也可以在任何时候对自己承认“我不知道”而接触到它。正如Ra在91.33中告诉我们的,“不要把未进食的显意识心智与你们作为学生所经验的复杂团块混为一谈, 因为你们早已有许许多多次浸泡在赋能态、催化剂、经验以及蜕变的过程中”。当我们使用“有意识的”这个词语时,这个母体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心智,尽管有意识的觉知是其核心特征之一。更准确地说,母体是有意识的心智,它感觉自己与无意识完全隔绝:没有假装拥有信息或知识,而只有一种缺乏或空的感觉,这种感觉必然伴随着心智的纯净。母体的情绪是坚定的和期待的,强烈渴望填补它的空。母体的有意识心智想要,最重要的是,想去知道、想去体验、想去看见。
链接: 原型工作手册:第三章(上)心智周期——母体和赋能者 (qq.com)<

对空性这个词最早应该是从佛教来的。部派佛教时期就一直在争论一切法自性“有”“无”,大乘佛教时期印度中观学派创始人龙树提出:“般若法门”一切法皆空的思想。就像@Daniel 说的,空性这个词的指向模糊,探究这个词会让我迷惑。
实际上在佛陀的原始教法里,提倡亲身体验体证实相,少哲学探究。佛陀会讲解脱是断愚痴,贪欲,嗔恚,断轮回;涅槃是缘生的五阴灭尽不起,后有不生。这些都是可以实修实证的,不做过多形而上的理论推演。所以在原始佛教中,对空的讨论,我记忆中似乎很少,至少不是重点。
在我的认知里,空性这个词有佛教背景,会让我带有一些偏见。
从心智母体的空白纯净,到一系列人生体验,在回到一个什么状态,我感觉这将是无比美妙的体验,就好像一身臭汗再把自己洗得白白净净,就好像阅尽千帆仍少年,就好像。。。 :stuck_out_tongue_winking_eye:

2 个赞

这个我自己的体会就是一种视角的感觉,也不是很周全,没去考虑其他的。大家的想法,感觉都很不错。在这方面,我自己个人的体会就是,感受是最重要的,用什么语言表达出来,可能都不会很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