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修的意义

好的,谢谢你的指导,你是我的老师。

我们都是同行的兄弟 :heartbeat: :heartbeat:

确实,自我察觉,看看还有那些要平衡的地方,这些都是每时每刻要完成的课程。谢谢你的帮助,我的朋友。

要感谢你,分享自己真实感受,让我们都有所学习,我基本是在搬运一些其他老师那里的感觉受益的话语 :smile_cat:

另外,不一定每个人都修行路上都充满了惊天动地,爱的体现其实可以很细微,出门见到金色的阳光,可以向它表达赞美;日常遇到的认识不认识的人,帮他一个举手之劳的小忙,甚至一个微笑;甚至呼吸,也是一种美好神圣。
让自己随时随地散发着爱,馈赠着爱,活出无条件的爱。该你学习的,你不可能错过。没有错过,也没有踏错的一步。

1 个赞

我分享下最近我看到的一些说法:

享乐/快感/pleasure是路西法的工具;路西法的目的是使世界变坏(而不是受苦)。路西法欺骗,而欺骗的手段就是享乐/快感/pleasure。它使人们满足于坏;但他们却自己认为自己是好人。

负面实体的世界确实是一个颠倒的世界。

我的理解是,过多的注重感官享受或者刺激是不利于心灵成长的,但是如果因此把心灵成长的体验默认为痛苦相随,也是不全面的。
快乐和痛苦本身没有好坏,主要看我们在快乐和痛苦中是否都能保持爱和一体,保持更多的分享,而不是分离和攫取。

嗯嗯,是的,我接触的这个观点确实有点极端,而且和一法也有冲突,其推崇self-sacrifice/martydom. 但是其中也说了爱所有(包括self),目前还没发现他明确的讲怎么在爱self的情况下做到self-sacrifice。

是的,这本书的观点是这个意思。

朋友,如果你感兴趣,我也推荐你这本书,个人认为包含的智慧和一法一样多,而且其中探讨的主题也和本帖子的主题息息相关,即受苦/快乐,其中也谈到了禁欲主义,不过我还没看太懂。

https://archive.org/search?query="selections+from+manuscripts"

谢谢推荐 :heart:
但是这边打不开,方便告诉我书名吗?

很多资料或者仅仅是一句话,都可能包含混淆性,可能不能简单的说是冲突。从单纯中立的视角看,有时候仅仅是极性观点的选择和认同,也不一定是错误。

对于不管采用什么系统寻求的寻求者来说,极性是绕不开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但是在理解极性时,常常又因为对二元性产生的可能误解,进一步也会对极性产生认识的偏差。

1 个赞

James Hinton’s Selections from Manuscripts,应该只有Internet Archive这个来源能下。

另外我又搜了搜,发现作者这句话应该更能表明他的立场。受苦和快感都是感官最直接的体验,两者是对立的,有一个必有另一个。而自我牺牲的人,在受苦中快乐(与快感不同,快乐是一种二次反应/态度)。而且爱“相对于我们的视角来说”就是自我牺牲本身,相对于我们的视角来说”就是显化的造物者本身(宇宙中央太阳/理则)。上帝自我限制成了造物者,而造物者自我牺牲给了宇宙源源不断的能量和生命,造物者让我们受苦是为了让我们像祂一样去爱,去自我牺牲(当然不是指自杀,而是牺牲ego/小我),有个英文单词比较合适,chasten(使遭受苦难而去除掉“自私”这个杂质)。

但这是一个漫长的道路,等完全清除了ego,爱将和自由意志融为一体,想做的都是爱,爱都是想做的,自由意志将和法则/限制融为一体,想做的都是对的,对的都是想做的。

1 个赞

关于心智的极性,这不得涉及到理则的计划。

由于心智——如果深刻研读Ra的定义,我们这里探讨其中的一部分,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概念性,或观念性的个体心智结构,由心智的形意者体现。由于使用心智的催化剂,以及经过心智的经验的协助,最终的心智的结构,往往不知不觉形成了,一系列包含了正面极性,负面极性,以及各种混合态的心智结构。

这或许就是学习原型心智的意义,它从另外的视角,给出了更加锐化和清晰的视角。

1 个赞

最近我很喜欢亚伦,L/L与亚伦合作了一部《亚伦与Q’uo对话》,它会把这些细节的问题,传统的概念,解构的非常详细,然后再回到基本的爱的视角。我们通常认为的似乎没法细分的词语概念,实际上里面还有非常多的部件。

比如受苦,我们对受苦的本质可能并不真的理解,以及其他感受,痛苦与快乐,可能也很难认识其中的本质。读Ra读多了,开始明白Ra每次说到理解这个词时,总是备注“请原谅使用这个误称”。提到这些,并不是给寻求者给一记…,而是在遇到新的困惑时,再读一读,真的确实还有很多精进的空间,加深理解的可能。 :revolving_hearts:

2 个赞

谢谢你,朋友。
虽然没找到完整著作,但是我在网上找到一些hinton的论文或者讲述他的思想的学术文章。我刚才读了几篇,感觉到他的思想来源,也就更好的理解他对”牺牲“的提倡了。
Hinton提出这个想法的社会背景是维多利亚前期,也就是19世纪上叶,那个时候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有了一个较流行的思潮,就是个人主义,比如强调自由、个体私有等自然权利,当然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可以说是一种进步,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当这种思潮和宗教、生活联系起来时,Hinton觉察到了一种缺少博爱的社会精神,人和人之间出现了更多的割裂。在这个背景下他提出了,人要利他,展开来就可能出现了”自我牺牲“”以苦为乐“的具体概念。
这些概念放在客观的情景下看,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不管是吃苦还是牺牲,其实每个人都不可避免,但是hinton想强调的是,即便利他可能让世人感觉是一种额外的自讨苦吃,作为追求人格成长的人,也会欣然而往,在所不辞,并且不把苦当作”苦“,也不把乐当作”乐“。
这是我的理解。
当然,因为没能看到其更多作品及更全面的论述,所以我这么简短的几句话肯定会对一个人完整的思想以偏概全,所以,特此申明一下,这仅仅是就我读的几篇文章做出的结论 :grinning:
再次谢谢你的分享,让我认识到了James Hinton :heartbeat:

另外,再补充几句,因为Hinton是一个牧师,所以很多观念是离不开基督教的发展史的,比如他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赎罪获救,是对中世纪开尔文主义的一种反对声,因为开尔文主义中的一条就是只有少数人是被”预定获救“的,其他人无论怎么样都是不可能获救。正是在这种情况下,Hinton想说,人人都可以获救,并且提出了利他是自我成长——”获救“的路。这无疑是将神圣赋予每个个体,呼唤每个人为自己负起责,不要因为做了也没用,而堕入沉沦。在这一点上,Hinton体现了了不起的人文主义。

3 个赞

哈哈 :rofl: :heartbeat: :ok_hand:
其实我觉得(个人觉得哈)他这几本书的来源不像是他自己大脑里的,他的所有其他著作都写的非常的人类(总之就是没什么新东西,而且语言非常平凡),而只有这几本非常的富有启发性。我有理由怀疑是通灵得到的,但是这个理由可能局限于纯粹个人的感觉。

给他写传记的人说他听着听着音乐会忽然就拿出来纸开始写。。

亚伦对于平衡自我,清除一些旧有的观念,阐述得很详细,就像一本实操手册。 :grinning: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人,甚至大部分人都有”通灵“的时候,只是绝大部分人注意不到或者意识不到而已 :blush:
我相信很多作者的作品都是在一种心流状态下写出来的。

1 个赞

这个“灵性与形而上议题”的分类,为的就是探讨具体的形而上议题,而不单单围绕邦联传讯。

不是通过整篇复制,而是通过这样引用的方式,并给出自己的理解,是最恰当的。 谢谢伙伴们的分享:+1: :two_hearts:

1 个赞

是的哈,感觉在爱与智慧的平衡上很细致。

是的,印象中亚伦对于恐惧讲述的非常多,恐惧是众多负面情绪的根源。
读亚伦公众号的每日分享都有种心里熨帖感 :heartbeat: :heartbe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