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脉轮、信念、情绪、行为各系统间的同一性关系

一、先论述信念、情绪、行为的同一性关系:
情绪abc理论:a=事件,b=信念,c=情绪
每个识相都可作为一个事件,对每个事件的信念可以有无限阵列,并产生相对应的情绪[1],为方便分析,大致将信念分为正向、负向信念,同理,对应产生正向、负向情绪。

上述大概为头脑运作机制[2],有意识频率在其下[3]/上[4]的区别。

每个人的信念系统不同,有许多是社会编程和家族编程。

运用信念系统超越负面情绪的方法:找到对某一事件引发负面情绪的最深层负向信念[5],进行修正及补充正向信念。(核心考量:有什么是不经历这件事就无法获得的感悟与经验)


二、脉轮系统与信念系统的同一性关系
脉轮堵塞=负向信念、膨胀=正向信念
正负只是描述两种极性,具体还有极化程度的差异
脉轮通常代表对应领域的信念群,而具体某一情绪也可找到相对应的脉轮状态。
比如:我想去跳广场舞,但怂。
a=跳广场舞,b=怕被人笑话,c=没去
主要对应黄色脉轮[6]的相关堵塞。


每个人活在自己创造的实相中,即个体内外境具有同一性关系,脉轮系统和信念系统都是认识内外同一性的两个参考坐标系,脉轮系统属于感知层面,要求门槛较高,当然也可作为信念系统的参考信息,信念系统需要一定的洞察力,显意识层面可直接操作编程。

个人觉得,这两套系统与情绪、行为是内外境同一性的舒展,对于整合各方面信息,尤其是在处理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催化剂中,会有很大的帮助和认识,且过程也会很有趣。

DNA系统和五脏六腑的运作等应该也具有同一性关联,但我不熟。

以上纯属个人理解的一个简单整合,仅供参考,欢迎交流讨论。


  1. 化学物质 ↩︎

  2. 也可当做物理载具使用说明书 ↩︎

  3. 被情绪控制 ↩︎

  4. 觉察 ↩︎

  5. 越是根深蒂固的负向情绪,其背后的信念群就越复杂,很多时候自以为找到了最深层的负向信念,但其实并不是 ↩︎

  6. 个人在群体中关系 ↩︎

1 个赞

首先每个人并不仅仅活在自己创造的实相当中,而是同时活在地球集体意识的实相当中
所以一个人的想法只能对世界的实相产生影响而不是绝对的改变与掌控

如果每个人都只活在自己创造的实相当中,那人与人之间就完全没有交集也无法互相影响了
正因为频率相似的人活在一个实相当中所以才能沟通与互相影响

脉轮系统我不是很了解不予评论

不过我觉得情绪,信念,行为都无法对等
如果一个人因为信念产生的情绪而完全掌控行动,这可以是很可怕的事情
比如恐怖分子的信念造成他们极端的情绪再造成极端的行动

而且人们应该都要学习如何不让情绪掌控自己的行为,否则会有更多的暴力与战争

注意到:

并且同时在另一个帖子里,你提到:

那么,你所说的这种信念,是否本质上就是一种观念?该观念复合体成为了一个个体量测世界万物与自身(以你所说的参考系)的思维工具,只不过该观念既有显意识的部分,亦有非显意识的部分?

如果以上理解是你想要表达的意思,那么,在我看来,其实这个理论框架其实就是唯物主义描述下的意识形态,Ra资料-邦联哲学描述下的思想形态,以及一般人所说的三观。只不过上述三者对你所说的信念系统可能有各自不同的侧重性而已。

1 个赞

不过就我个人而言,我倒是不会去拿信念系统看待一切。原因在之前的交流中已经说了嘛,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一种独特的方法去组织自己看待世界万物、自我与非我的诸多观念,使之成为一个观念上的复合体,你所说的信念系统本身也是其中一个。

但是期待你对信念系统有更多叙述,这或许也能够让我继续学习到不少东西。我也会在自身的思考完成之后尝试交代我的"信念系统"(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供以参考。

1 个赞

至于你对信念系统的同一性已经提供的信息,我也交出我的看法。

结合你举出的例子:

那么,这或许可以用映射(或者说变换)来表述。因为它显然就是一种对应法则。

b(a)=c

其中, b 所代表的就是你所说的某种信念,这个信念,作为一种形而上的对应法则,将个体所面对的事件 a (跳广场舞)映射/变换为一种情绪或者行为 c (社恐/不去)。

而如何改变对应法则 b ,则成为了一种反馈运动(改变对应法则)的课题。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因为在Q’uo通讯每日分享之第五十二篇已经看到:

[2011-2-19]Q’uo:我们是Q’uo,我们察觉你的问题,我的姐妹。我们对实体E说,有一个反馈系统倾向于让一个人对于无形事物的真相有一个越来越准确的感知。

这篇正是关于脉轮知识的。

人的认识-实践过程,可以说本身就是一种反馈运动的过程。面对一个事件 a ,基于某种认识(该认识既可以是显意识的,也可以是非显意识的,认识发生在显意识之前) b ,我们做出一个反应行为 c ,这个行为带来一个后果,这个后果让事件 a 变化,于是从中我们感知/认识到什么,接着调整自己的认识 b ,以做出新的反应 c ,直到该事件 a 趋于解决,同时亦伴随着认识 b 自身越来越清晰而深刻。

作图以简示这一点:

1 个赞

可以了解一下情绪abc理论,心理学里很著名的一个理论,也是认知疗法的基础。

a=恐怖行动,b=邪恶的,灭绝人性的,c=可怕,恐惧

恐怖分子不会因为你觉得可怕而不存在,重要的是超越内在的恐惧。

你可以举一个不对等的例子吗?

认知转了,情绪就转了。

重申旨在阐述一个机制,而非总是论证它存不存在。详情可以了解一下巴夏的相关信息。

Ra也说概念复合体,其实都是一个东西。

我并不恐惧恐怖分子
但你要所有人都不恐惧那是不可能的

有情绪不一定有信念也不一定有行动
信念可能产生情绪但不等于情绪
情绪可能产生行动但不等于行动

就拿恐怖分子来说,他们的信念不一定会变成情绪,也不一定会变成行动那就不会成为恐怖分子

这三者只是可能发生的因果但不是必然发生,即使发生了也不是等于

就像种子长成了树你不能说种子等于树

看了下这个abc理论,感觉你还是有些误解的

发生的事件因为信念而造成结果
广场舞的例子,怕被人笑话不是一个信念它是一种恐惧。信念是完全相信某某事情也就是三观,这个理论是说一个人的三观造成它对某事件的结果。
所以没有去跳广场舞不是一个事件而是因为恐惧做出了不去的选择,并没有发生任何事
而去了之后被笑才是一个事件,信念/三观会让一个人对于被笑的事产生不同理解感受以及后果

脉轮可以对应情绪但不能对应信念,情绪就那几种,信念却各种各样因人而异,很难把它们归类到某一个脉轮

好的,在这里达成共识,我就可以继续发表自己的看法了。
我想要继续讨论的是主观认识与自由意志的关系


我们可以继续思考一个问题:个体主观认识之观念复合体(也即你所说的信念系统),是否等同于个体的自由意志?

我个人认为不是的,我们可以继续思考以下问题:

1.如果没有Ra资料-邦联哲学的给予,使我们接触到这么一套思想形态,我们是否还会追寻爱与光,以及与万物的合一?

2.如果没有受到马克思主义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之观念的影响,或者自由主义之自由、平等、博爱之观念的影响,我们是否仍然会选择继续去追求摆脱奴役、追寻自由、爱及他人?

3.如果没有受到基督教耶稣牺牲故事的教导,没有受到佛祖割肉喂鹰故事的启迪,我们是否仍然会选择牺牲自我来服务他人?


1.自由意志高于主观观念系统

于是,或许我们会发现,即使没有接触到某些观念系统或者故事,我们也会作出相同的选择。或者说,在任何主观观念下,我们也可能会作出相同的选择。于是自由意志并不等同于主观观念,也不会被诸多主观观念或者思想形态所决定。

自由意志高于任何主观观念系统。所以,总是有人可以在没有接触过《一的法则》的情况下活出一的法则,也总是有人可以背离自己的认识去从事那些显意识甚至潜意识所否定、却由本心所肯定的东西。当一个人不会被任何一种主观观念所束缚时,这个人在精神上是相当自由的。


2.自由意志决定主观观念系统

自由意志造成了内心的某种真实渴望,这种渴望如果带入我们生命从开始到现在的整个历程每一天、每一次经历的事件的循环中,则形成了实践-认识的反馈。这样的反馈也就塑造了一种主观观念系统。

这个主观观念系统,它可能是由自我创造的(比如说很多人的经验之谈),也有可能是我们发现某一种思想形态与我们特别有共鸣,于是选择了它(我相信,这或许是绝大多数Ra资料-邦联哲学阅读研习者最开始的心路历程)。

于是,主观观念系统可以视作为自由意志的"载具",自由意志通过选择,决定了这个个体所采取的主观观念系统,并且使用这个主观观念系统来执行自身的自由意志。


3.主观观念系统与自由意志的背离与统一

不过,在生活中总是会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自身的所谓认识与自身真正所愿背离。它总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的,于是这更多地在于非显意识层面,而显意识层面的思维活动只是这种背离的显化。

于是这会造成一些有趣的结果。比如说经典的"头脑矩阵"或者说面对一些事情时头脑的自我合理化。一个本来不是出于自己个体自由意志的事情,自己的某种思想形态强迫自己去接受,这个强迫的活动就是自我合理化,它同样基于反馈运动来完成。

这个运动过程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反映形式,那就是要为一切找个理由。然后自己在这个理由中心安理得,于是自由意志被无视,我们只是在为各种"因为所以"的理由活着。此时就是很多人说的心被头脑支配,而非由本心去支配头脑。

在此时,人的真实自我与虚假的自我相背离。因为我们不是在为自己活着,而是在为各种理由活着。消极抑郁是它的一种表现形式,强迫则是它的另一种相反的表现形式。可能当今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有这种问题,总是有地方让我们"不敢做自己"。

我称之为"意识形态对人的异化"。就消极抑郁与强迫两种动向而言,这个情况或许同样可以用图示:

打破这种头脑循环,我只能提出自己的经验。我的经验是:不以任何主观观念系统为绝对的,而是由自身自由意志去驱使的。从头脑显意识的理论教条乃至于潜意识的规训中将自己解放出来。

此时,我们不再是任何思想形态的奴隶,而是由我们自己的意愿去驱使我们所接触的、所接受的思想形态。一切的思想形态,一切的故事真实或者虚假,都无所谓,真正真实的是我们自己。

于是自由意志与主观认识可以再度统一,或者说,回归到我们本然的样子。此时理性也不会是可耻的,因为我们的确是用我们的内心的力量去行使一切思维的力量,再也没有什么规矩可以束缚我们,自然也就不会再被非自我所愿的思想形态所支配,而是去支配它们。

1 个赞

当然,也并不是说对主观观念系统(你所说的信念系统)的探寻是不重要的。

我认为是很重要的,毕竟这也是我给自己选择思考的核心任务 :laughing:。虽然和你采取的形式大相径庭,但是我感觉到了本质的一致。只是我认为在此过程中需要理清自由意志与信念系统的关系(已经大致如上所述)。

1 个赞

信念系统不是其中一个,因为它们是一个东西。每时每刻都在运作。

我说的就是信念系统自身(Ding an sich),无论是啥具体信念,总是有这个东西存在嘛。我说的就是那个存在,只不过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千千万万的了,在你身上有一种信念,在我身上就有另一种。

我觉得你的表达没有问题。

只是在认知与行为之间还有个情绪。

情绪的问题,或许也可以纳入其中。

情绪实际上也就是反应的一种嘛。它更多和认识的潜意识部分有关,比如说我们对某个事物下意识有厌恶情绪,是因为我们在主观的潜意识观念中拒绝这个事物。

行为则是一个涵盖了非显意识与显意识的反应。例如面对一个情况,我们"想都没想"(实际上是下意识的过程)就作出了反应行为,这是它的非显意识部分;而面对另一些情况,可能我们就要通过深思熟虑(显意识的思维)再作出行为了。

也就是说,情绪与行为,实际上都是一种反应。这个反应也同样是一种映射/变换过程。

1 个赞

关于信念一词的分歧之前已经提过,没有必要纠结在词意上。

感觉把认知和情绪混淆在一起了。
我想去跳舞,此时头脑响起一些声音:“我一点不会跳,别人看见会笑话我”“哦,那太丢人了”,同时滋生恐惧情绪。

其实对于任一事件所引发的都是一系列的信念群与情绪群,拿单一的abc只为方便举例。

a=事件,此事件可拓展至任意时刻的任一实相,比如此刻你正看到这,你的信念/情绪/行为/脉轮系统具有同一性关联,并与你的感知有着对应的动态关系,此函数同样可拓展至任一时刻的任一实相中。

这是一个值得仔细观察与思考的话题,因为我觉得很多朋友都会有困惑。

为了让我自己畅所欲言,我想请你们先接受两个预设的前提:

1,我说的以下看法,不一定是对的,但是可能引发你的思考。我的目的不是说明其正确,仅仅想引发你的思考。

2,Ra的传递,同上,也仅仅是引发我们大家的思考与探索。你可以在探索之后,自己去证实其正确性,或者不正确性(局限性)。

那么我们开始讨论这个复杂的话题。

首先,我想提醒的是,你们有没有想过,所谓的“信念创造实相”不是真相,或者说,这个观点与一的法则有部分矛盾的地方。

比如,A深信B总是欺骗ta。于是A会把所有的意外全部归结于B,认为是B的谋划。于是A陷入猜忌、怀疑中。按照“吸引力法则”或者“信念系统创造实相”。在A的生命中,令人猜忌与怀疑的“意外事件”会越来越多。就像一个引力井,越多就会更加“确信的怀疑”,到最后A的所有“臆想”将会越来越密集的进入ta的体验中。那么A的人生体验结局会是怎样的?就像一个黑洞不停的吸引同质体验而再难反转。

但是根据一的法则,一个偏离、或者扭曲,是会迎来催化剂的敲击的。结果是,A会迎来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声的催化剂,以使其找到回归平衡的机会。

其二,我想提醒大家,在Ra接触中,从未提及“吸引力法则”或者“信念系统”。但是在Q’uo传讯中,偶尔提及。另外,一的法则中大量出现的是“信心“(faith,译者选择译为“信心”)。

从之前大家的讨论中,能够发现"信念系统",其实是认知系统(cognition)。在一的法则中,与其最接近的描述是“心智地图”。

5.2 Questioner: We have decided to accept, if offered, the honor/duty of learning/teaching the healing process. I would ask as to the first step which we should accomplish in becoming effective healers.
5.2 发问者: 我们已经决定接受学习/教导治疗过程之荣誉/职责[如果你可以提供的话]。 我会问:我们第一步应该完成什么、以成为一个有效用的医者?

Ra: I am Ra. We shall begin with the first of the three teachings/learnings.
RA:我是 Ra。有三种教导/学习方式,我们将从第一种开始。

We begin with the mental learn/teachings necessary for contact with intelligent infinity. The prerequisite of mental work is the ability to retain silence of self at a steady state when required by the self. The mind must be opened like a door. The key is silence.
我们从心智的学习/教导开始,(这是)与智能无限接触所必须的。心智工作的前提是当自我需要的时候、能够稳定地保持自我的静默。心智必须像是一扇敞开的门,钥匙是静默。

Within the door lies an hierarchical construction you may liken unto geography and in some ways geometry, for the hierarchy is quite regular, bearing inner relationships.
在这扇门之内蕴含着一个阶层式的建构,你可以比拟为地理学或某种几何学,该阶层是相当规律的,承载着内在的关系。

To begin to master the concept of mental discipline it is necessary to examine the self. The polarity of your dimension must be internalized. Where you find patience within your mind you must consciously find the corresponding impatience and vice versa. Each thought that a being has, has in its turn an antithesis. The disciplines of the mind involve, first of all, identifying both those things of which you approve and those things of which you disapprove within yourself, and then balancing each and every positive and negative charge with its equal. The mind contains all things. Therefore, you must discover this completeness within yourself.
要开始精通心智锻炼的概念、就必须要检验自我。你们次元的极性必须被内化。当你找到心智之内的耐心,你必须有意识地发现相对应的没耐心,反之亦然。每一个思想都有一个相反的对立面。心智的锻炼首先必须在你的自我之内:同时辨别出哪些事情是你赞同的、哪些事情是你不赞同的,然后以同等物平衡每一个正与负的电极。心智包含一切事物。因此,你必须在你自己里面发现这完整性。

The second mental discipline is acceptance of the completeness within your consciousness. It is not for a being of polarity in the physical consciousness to pick and choose among attributes, thus building the roles that cause blockages and confusions in the already-distorted mind complex. Each acceptance smoothes part of the many distortions that the faculty you call judgment engenders.
第二个心智锻炼是接受你意识内在的完整性。一个极性的存有、处于肉体意识中、无法在各种属性中精挑细选,从而在建构角色的过程中、造成一些阻塞与困惑在早已扭曲的心智复合体中。每一个接受都舒缓一部分由你们称为的批判机能产生的许多扭曲。

The third discipline of the mind is a repetition of the first but with the gaze outward towards the fellow entities that it meets. In each entity there exists completeness. Thus,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each balance is necessary. When you view patience, you are responsible for mirroring in your mental understanding, patience/impatience. When you view impatience, it is necessary for your mental configuration of understanding to be impatience/patience. We use this as a simple example. Most configurations of mind have many facets, and understanding of either self polarities, or what you would call other-self polarities, can and must be understood as subtle work.
第三个心智锻炼是第一个的重复、但向外凝视它遇见的同伴实体们。在每一个实体中存在完整性。因此,有能力去理解每一个平衡是必须的。当你观看耐心,你有责任在你的心智理解中镜射出耐心/没耐心。当你观看没耐心,你的理解之心智配置必须是没耐心/耐心。我们用这个作为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多数的心智配置有许多面向,理解自我与其他自我的极性可以是、并且必定要被理解为微妙的工作。

The next step is the acceptance of the other-self polarities, which mirrors the second step.
下一步是接受其他自我的极性,它映射到第二步。

These are the first four steps of learning mental discipline. The fifth step involves observing the geographical and geometrical relationships and ratios of the mind, the other mind, the mass mind, and the infinite mind.
这些是学习心智锻炼的前四个步骤。第五个步骤涉及观察(个体) 心智、其他心智、大众心智、与无限心智的地理与几何关系,及其比例。

由此看到,“心智地图”是一个等待被理解、被平衡与了悟的东西,而不是一个不懈的对其投掷能量来显化的东西。你可以尝试投掷能量来显化,这是你的自由意志,但是对于不平衡的地方,仍然拒绝去了解,则会迎来催化剂的访问。

3 个赞

是的。以我的理解,我认为"信心"与当前帖子中所讨论的"信念系统"是有所差别的。

信心与自由意志相联系。不论自身如何,不论自身所处的环境如何(也即对自我与非我关系的理解),都一往无前地向前进。该动机可以彰显自由意志。

而"信念系统"或者说主观认识系统,则是一个逻辑框架。该逻辑框架与自由意志的关系在上面已经阐述。

也就是自由意志高于主观认识系统,自由意志决定主观认识系统;当主观认识系统背离了自身的自由意志,表面上的自我与真实的自我相背离。当这个背离发生,人会陷入一种困境中(反复面对相同的困难、陷入怀疑论、陷入信息茧房、陷入消极或强迫都是它的表现),我认为这或许也就是你所说的"迎来催化剂的敲击"以及它的循环上演,直到重新找到真实的自我。

以上是我个人的理解。

1 个赞

词意是非常重要的
不然我们明明用同一个词却表达的不同东西
怎么沟通?就好像我们有个各自的字典一样

信念是正面确定的
恐惧是负面不确定的
人们之所以恐惧并不是确定自己不行或者确定别人会笑我
而是不确定自己行不行不确定别人会不会笑自己
缺乏信心悲观胡思乱想造成了恐惧
而正因为没有建立信念才会有恐惧

不过我大概理解你说的信念是三观认知的意思,那就能说的通了
虽然我觉得这个认知系统跟脉轮没有太大关系,毕竟认知系统存在于心智,这只是人的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