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两个比喻,及其可能带来的论坛内容发布启示

论坛鼓励多发什么样的内容、少发什么内容?我觉得佛陀的两个比喻或许能带来点启示。



比喻一:身中毒箭的人

经文里有这么一段描述,听说有一位佛陀的弟子,有一次,他想起佛陀搁置的、不回答的几个问题:“

  • 宇宙是永恒的还是不永恒的?
  • 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 灵魂和身体是一起的还是分开的?
  • 如来死后存在还是不存在? ”

然后他这么想:“我不接受佛陀不告诉我这些问题的答案,我要亲自向佛陀问个清楚,如果佛陀不给我解答,我就还俗。”

于是这位弟子去见佛陀,向佛陀表明了他上述的想法。

佛陀对弟子说:“我之前有说过你跟随我出家我就会回答这些问题吗?”

弟子说:“没有。”

佛陀又说:”你之前有说过如果我回答这些问题你就会跟随我出家吗?“

弟子说:“没有。”

佛陀说:“既然如此,愚蠢的人啊,你凭什么向别人抱怨/提出要求呢?如果任何人说只有我回答了这些问题他才会跟随我出家,那么直到他死去时仍不会从我这得到答案。

这就好像一个人被毒箭射中了,他的亲朋好友帮他找来医生,而他说:“在我弄清楚用毒箭射中我的人是一个刹帝利、婆罗门、吠舍还是首陀罗之前,我是不会把这支毒箭取出的。在我弄清楚用毒箭射中我的人叫什么名字、在哪个氏族、家住哪个村哪个镇哪个市、身高是高还是矮还是中等、肤色是深色的还是红色的还是金色的之前,我是不会把这支毒箭取出的。在我弄清楚射中我的毒箭是用长弓还是弩射出的、是人造的还是天然的、弓弦材料是纤维还是竹线还是肌腱还是麻还是树皮、箭羽是秃鹫毛还是鹳毛还是鹰毛还是孔雀毛还是其他鸟类的羽毛、箭杆绑的筋是牛的还是水牛的还是猴子的之前,我是不会把这支毒箭取出的。在我弄清楚射中我的毒箭是普通箭还是弯箭还是倒钩箭还是小牛牙箭还是夹竹桃箭之前,我是不会把这支毒箭取出的。” 最终直到他死去,这些问题也没有弄清。

同样的,如果任何人说只有我解答了宇宙是永恒的还是不永恒的、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灵魂和身体是一起的还是分开的、如来死后存在还是不存在只写问题,他才会跟随我出家,那么直到他死去时仍不会从我这得到答案。

为什么我不解答这些问题呢?因为这些问题与(修行)目标没有关系、不是梵行生活的基础,也不导向解脱。

我给出解答的问题是什么呢?“这是苦,这是苦的源头、这是苦的灭除、这是导向苦灭除的方法” 这些问题与(修行)目标关联、是梵行生活的基础,会导向解脱。这就是我为什么解答这些问题。

所以,记住,那些问题是我会解答的,哪些问题是我搁置不回答的。”


比喻二:手掌里的叶子

有一次,佛陀用手捡起几片树叶,问弟子们:“比丘们,你们觉得是我手中的叶子多,还是这片森林里的叶子多?”

弟子们回答:“您手里的叶子太少了。这片森林里的叶子要远远多得多。”
佛陀说:“同样地,比丘们,那些我直接知道而没有传授的东西(比我所教导的)远远要多得多。为什么我没有传授它们?因为它们与(修行)目标没有关系、不是梵行生活的基础,也不导向解脱。这就是我没有传授它们的原因。

我传授的是什么?“这是苦,这是苦的源头、这是苦的灭除、这是导向苦灭除的方法” 这就是我所传授的。我为什么要教这些呢?因为它们与(修行)目标关联、是梵行生活的基础,会导向解脱。这就是我教导它们的原因。


以上两个比喻分别出自经文《MN 36》和《SN 56:31》,为了提高可读性,对比原文做了一点简化和省略,细究还得看原经文。


个人看法:

这两个比喻共同表达有一个道理,即如果我们有一个目标,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哪里,和不放在哪里。

因为某种层面或角度上,注意力放在哪里是有好坏之分的。如第一个比喻中的例子,一个人身中毒箭,若他的注意力若放在拔出毒箭和清理疗愈伤口上,那就是好的,若他将注意力放在射箭的人是谁是哪里人有什么特征、弓箭的材质工艺等不那么要紧的事上且花费很多时间,那就是坏的。

论坛里的内容发布某种层面上体现了大家的注意力放在了哪里,而同时论坛又有一定的主旨(目标),所以说论坛内容的发布最好是要有一定的约束的。

这个约束具体不是明确的,因为现实情况比较复杂,没有标准答案,得看各自的理解感悟了。这个帖子一部分目的是借用佛陀的两个比喻,来提醒一下有这个约束。

5 个赞

下面是 ChatGPT 对第一个比喻的原文的概括总结,感觉说的还行,在这里贴一下 :smiley:

这篇文章描述了佛陀在舍卫城的祇园精舍附近时,比丘玛龙伽迦波特(Māluṅkyaputta)独自静思时的内心挣扎。他想知道佛陀所未透露的一些哲学问题,如宇宙的永恒性、有限性,灵魂与身体的关系,以及涉及死后存在与不存在的问题。他决定向佛陀询问这些问题,如果得到解答,他将继续在佛陀指导下修行,否则将离开。

玛龙伽迦波特向佛陀陈述了他的想法,希望能获得对这些问题的答案。然而,佛陀并未回答他的问题,而是提醒他,这些问题是否被透露并不重要,因为它们与修行的目标并无直接关系。佛陀强调了关于苦、苦的起因、苦的止息以及通向苦的止息之道的教导,这些才是修行的关键。

文章通过比喻箭伤中毒,说明追求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像受伤者拒绝治疗直到得知伤者的身份、箭的材质等,这种追问并不重要。佛陀最终指出,他所教授的是与解脱、觉悟和解脱密切相关的真理,而那些哲学问题并不是修行的关键。

这篇文章强调了佛陀的教诲,指出追求超出解脱之外的哲学问题并非修行的关键,而真正重要的是理解苦、苦的起因、苦的止息以及通向止息之道的实践。

2 个赞

或可使用参照对比来回答这些。
宇宙是永恒无限与不永恒有限的,取决于参照物是什么。
答案不重要(森林叶子),但这个回答的逻辑角度可以映射到日常生活上(手里叶子),通过参照来重新认识自我等。

其实什么都能用于学习认识自我。然后是接受自我,以成为造物者。

3.10 ra

该进展通常从寻求理解爱的法则[掌管你们现在寻求的理解次元]开始,接着寻求光的法则。那些与光的法则共振的实体寻求一的法则,那些与一的法则共振的实体寻求永恒的法则。

3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