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的法则里说的合一性和佛教里的空性有什么关系呢?

一的法则里的合一性和佛教里的空性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佛教说的空性并不是指虚无或不存在,而是指一切事物都是缘起性空,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是无常的。

合一性和空性看起来都很有道理,在更高的层面应该都是指向同一个终极真理。那么怎么来理解这俩的关系呢?

1 个赞

一法里的合一——分离
佛教中空性——分别
我感觉是具有同一性的。

是的,应该是这样,佛教里的证悟空性就是为了断除分别心,分别心断除后才不会认为自己和别人有不同,这时合一性应该就会自然显现

1 个赞

我觉得道家的静虚和佛家的空,六密的合一,是一回事。

形象化来讲,譬如高密度的核心,一定是内在极性平衡而能够合一而成为内核。

以原子核举例,其体积与质量的比重,其密度必然极高,于是能够对电子产生极大的引力与向心力。

原子弹的爆炸能够对灵魂造成扰乱,应该是强烈的能量破坏了高密度灵魂的某些平衡合一。有一本灵性书籍扬升书提到,灵魂投胎肉身时的经历冲击,各种强烈的情感,仿佛让灵魂崩裂碎片化,从而灵魂密度降低。

以星球来说,其引力辐射的太空区域,一个小的太空碎片在其中,并不能扰动星球什么。

同样的,一个人经历过各种起伏悲欢,看透之后,对各种二元极性平衡的精华纳入了内核,再看从前或类似的事情,就觉得空。

而普通人在玩熟悉的游戏,轻松的娱乐过后,可能会觉得空虚,这或许是意识灵魂内核在提醒,这些经验不再提供经验精华以成长,所以感觉空虚无聊。

因此空性或虚静,或合一,不是一个智力上的可以教会的概念,而是要去感受体验和意识做功提炼。且这个空性或虚静等是无限的,不能因为感受到就骄傲,觉得那就是一切,觉得那就是至高无上所追求的目标而止步.

如果我们体验过某种极性,就会看透,而觉得曾经的体验都是空,是静虚,不再需要去动而体验分离。

无限的静虚或空性合一到极致,在当前的这个创造宇宙已经体验足够,那就是七密度向八密度的进程了,进行新一轮的创造。

我觉得“空”的层次至少要高于六密,因为“空”是无极性的,而六密状态不管是高我,还是Ra群体,都还有部分极性。可能类似第七密度中后期或第八密度状态。

真到了这些概念的状态,或许不会用这些概念界定自己。

另六密后期的存有便开始一心转向太一,留下高我这个遗产,不再关注低密度。因此低密度的空概念,不可能是未体验过的七八密度的投胎存有,能够描述的。

为了传达那个状态,让低密度的可以感受,所以创造了那些概念。

就低密度来说,空/静/合一,都是六密度及以上的核心状态,而低密度可以体验部分极性的合一或空或虚?

体验与做到的多少,则呈现为意识密度的高低程度?

举例来说,一个人体验过某种经历,看透了一些,但却不理解其他人为何执迷不悟,这便是这个人另一个层次的没看透,似乎涉及智慧领域?与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有关,quo的latiwwi就说很多五密度的流浪者热衷于投胎不同世界,学习了解不同成长进程。

1 个赞

这两个概念,不一定要联系到,属于哪个密度。

这两个概念,可能都可以视为看待事物的的一个观点,并不完全是一个主题,合一本身可以称作单一的一个法则,空性很少称为一个法则。若采取这样的空性概念,则可对经验事物的概念和显化来看到流经的空性。不论如何,对这两个概念的认识,需要仰赖于一些概念复合体的背景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