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可以分享一些我认为在论坛与群聊中可能有用的交流表达方式,给大家以一种可能的参考。当然啦,这只是一个分享,具体是否有用,还是取决于大家,毕竟这只是我的个人观察与经验,不一定适合于每一种情况。我认为,这些形式上的技巧可能在长篇回复与阐述中比较有用(毕竟我自己经常干这种事)。
那么就让我们开始吧。
第一部分:一般性方法
————————————————————
1. 礼貌的问候
在展开一段对话之前,可以首先以简单的问候展现此次交流的善意,比如说:
——“你好”
——“很感谢你的分享”
之类的词语句子。虽然这属于非常形式化的礼节,但是展现善意是重要的。这在对持有与自己相反观点的人讨论中,也许尤其地会非常有好处。因为一旦问候被发出,就会有以下两个可能的倾向产生:
(1)向对方展现了善意,以一种和平、平等、理解的姿态参与到讨论中;
(2)同时也对自己有所心理暗示:自己是来讨论事情、分享理解的,而非来吵架或辩经来抬高自我的。
相反的,如果一上来就说出类似下面的话语:
——“你别在这里胡扯了”
——“净他妈扯淡,傻逼低能儿”
那么,哪怕后续自己说出的内容再真实正确,可能这次交流的效力都是大打折扣的,因为对方自由意志并未得到尊重。对方也很难在一种被非常负面地否定了的情况下,认真看己方说的话。
————————————————————
2. 对对方所述内容进行简短提炼复述
在问候对方之后,可以先不用着急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是对对方所讲述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提炼性复述(这个提炼复述,不一定要全部都提炼,只是针对自己要发表观点的那一部分就可以)。提炼复述,也不见得就是要叭叭叭打出一大段阅读理解出来,点到了对方想讨论的概念与关系之实质就可以。这在长篇对话中可能是重要的。
这个行为,可能会产生以下好处:
(1)自己整理了对方的思路,会产生进一步的把握和理解,从而可以更加针对性的进行回复;
(2)向对方展示自己已经阅读并理解了对方的发表内容,这样实际上是在尊重对方的自由意志。因此,即便是要发表与对方针锋相对的反对观点,因为对方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尊重,所以氛围也可能会相对的更缓和一些。同时,若自己有对对方发表内容理解不当的地方,在这里也很容易被暴露出来,对方可以直接指出这个理解不当,避免后续陷入反复争论,结果长篇累牍下来发现说的是同一回事。这里面蕴含着理解/被理解之实现;
(3)对于自己的个人而言,这可能有助于思想的锐度的提升,能够更加好的理解他人。
————————————————————
3. 点对点回答问题/ 以服务他人为导向
当开始阐发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可以注意到两个方面:
(1)对方是否有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自己的观点能否解决这个问题?保持这一点进行审视,就可以保持正面回应对方;
(2)在对方的发表内容基础上,自己的观点是否可以扩展对方觉察,或者说提供参考?保持这一点进行审视,就可以以服务他人的导向发表自己的更多观点。并且也许可以建议,在对他人内容进行扩展后,再回到他的原有观点本身,对扩展前、扩展后的内容进行简单对比,这可能会更有助于对方理解。当然,这需要花费不少心力。
————————————————————
第二部分:辩论方法
在交流的过程中,彼此的观点不同乃至于完全相反是常见的事情,因此辩论式的讨论肯定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在辩论中如何保持和平与爱,也许是一个需要被沉思的事情。个人认为有如下部分方法可能可以被参考。
————————————————————
4. 紧扣主题选择是否辩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一种常见的情况是在较为细枝末节的地方双方有所分歧,结果在这些细节节点的基础上,展开了“惊天动地”的“大混战”,最终完全背离了最初的主题。
因此在试图展开辩论之前,可以先审视一下此次交流的主题。看一看这个辩论是否始终围绕着主题。若开始偏离主题,那么可以在这一主题下对各自的分歧有所保留,有些自己觉得对方不对的细节地方,如果不妨碍这一主题之整体,表达持保留意见就可以;如果实在觉得没办法保留,那可以再新开一个话题,就具体产生分歧的具体细节展开对话。
在辩论的过程中,也要始终扣紧主题,为这一主题服务,从而可以为观看这场论战之演绎的其他人以参考的形式有所服务。
————————————————————
5. 先肯定再否定
辩论最忌讳的就是对对方全盘否定,或者对对方值得肯定的地方视而不见,单单只挑对方值得否定的地方展开对话。这样的行为,其实并不尊重对方,继而是通过论战来抬高自己。从而这种全然消极否定导向的论战,最后往往是不欢而散,并且不会取得什么建设性成果。
因此,当需要对对方的某个观点进行反对时,可以先对对方值得肯定的地方进行肯定性提炼复述,接着再从这个基础上对对方的另一部分进行否定。这样的做法,会对对方保留有一定程度的尊重,因此可以缓和气氛。
此外,对于一些处于迷思情形中的人,这样的讨论过程,也许实际上也会是一个必须经历的思维过程。比如说一开始看法是片面的、局部的,如果没有这个片面的、局部的看法,那么他不能是自己,那么不妨先暂时肯定这个片面的、局部的看法,接着再以一个全面的、整体的看法来扬弃掉这个片面的看法。我想,很大程度上,这会是很多灵性寻求者的必经之路。
————————————————————
6. 以寻求达成共识为导向
在辩论中常见一种情况,那就是只要驳倒了对方就被当成是胜利,这似乎是绝大多数辩论的倾向。为了这个倾向,很多人从南辩论到北,以至于最后讨论的内容无关紧要,重要的只是否定对方那个人(这似乎会是很多家庭矛盾吵架时的场景)。从中并很难维持和平与爱。因此辩论可以以一个寻求的角度去尝试完成。
也就是说,将对方与自己都视作是某个问题的寻求者,双方有不同的观点、经验、乃至于立场,这些情况肯定常常是相互不同,乃至于完全相反的。但是,如此种种的差异,并不妨碍我们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于是,相互驳倒的倾向,可以转变成不断达成共识的情况。
也就是说,在辩论的过程中,除了要反对对方的观点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反对/被反对中达成一个共识。而如何达成共识?那就是通过先肯定再否定的那个肯定,为辩论的每一回合建立一个基础——我们是在一个共识上表达分歧的,并且我们表达分歧,是为了寻求一个新台阶上的共识,从而在每一回合中都能产生有建设性的结果,直到最后变得没有什么可以引起纷争的分歧了。
若只是消极漠然地否定他人的观点,并不寻求去建立什么联系,只是为了摧毁他人,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闹得“老死不相往来”,分离的幻象得到了最大的伸张。所以我认为,在辩论中表达观点的不同时,也要不忘记表达观点的共同之处(这个共同的认同,包含了对对方的理解、认可、尊重)。并且哪怕矛盾在辩论结束后无法得到最终妥善的解决,但是只要有相当的共识存在,那么联系仍然是坚实的,分离得到遏制。
————————————————————
第三部分:引导方法
很多人,在思想上都处于一种迷思中。这个情况是:自己想表达一些事情,但是无法知晓自己真正想要表达什么,于是开始用大量的较为浅显思考与发言来“包装”自己,在这个伪装下,是自己渴望被回应、被爱、被理解的心。但是他的真心没有被穿透出来,始终在混乱中沉浮着。
因此,如果有一些有余力的人,愿意帮助那样的人。也许可以有一些语言交流的方法被分享。当然,必须要说明的一点前提是,任何人都无法为其它人代劳灵性之进展,只能提供一个外部的催化剂式的引导帮助。因此这项工作会是相当需要耐心和爱心的,并且成效在一般的世俗意义上看来,可能是“不太好”的。
————————————————————
7. 过度归纳
这个方法并不是我的原创,而是Ra在一法中曾经使用的方法,参考以下一法原文:
[81.8]发问者:这个持续进行的疲倦效应,经过一长段时间后,结果会是什么?
Ra:我是Ra.你问了一个笼统的询问,有无限多种答案.我们将过度归纳,好尝试回答.一个小组可能会被诱惑,因此失去那个造成困难的通讯.于是故事结束.另 一个小组可能一开始是强壮的,但没有信心面对困难.于是故事结束.另一个小组可能会在它的完成之际选择殉难的途径,并且(持续)使用该器皿,直到所有能量都 流失完时,其肉身复合体从强求的严厉代价中衰败.这个特别的小组,在这个特殊 的链结,正尝试保存该器皿的生命能.它正在尝试平衡服务的爱与服务的智慧,它 在面对困难时依然对其服务信实.诱惑尚未结束这个小组的故事……
也就是说,由于被引导者自身对自己的问题(以及所阐发的言论)本身没有聚焦,那么该问题(以及所阐发的言论)会非常笼统。这是非常常见的情况。那么,如果不想给出一个笼统的回复,而想使得内容清晰,就只能执行一个过度归纳的过程。
因此,当一个笼统的问题(及言论)被发出,若必须对此请求有所服务,那么可以列举出自己知道的、面向该概念复合体的所有可能,然后让被引导者自己以自身自由意志,去选择一个适合于自己的答案(及回复)。对于人类而言,当然不可能穷尽所有之可能,但是可以去尝试。虽然必然将有一些问题(及言论)无法回复,因为总是会有一些情况:
[83.9]…没有希望做出任何真实的陈述, 因为被要求的过度归纳的范围太过宽广.
————————————————————
8. 穿透问题与言论,提炼倾向
很多时候,迷思者将会以大量的问题或言论来表达自己。一个接一个问题(及言论)让人应接不暇,回答/回复所有问题与言论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这些所有问题(及言论)中,都在表达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是:自我的一种倾向。是这种倾向使他发表了一系列问题与看法,而他自身还没有稳定觉察到自身这种倾向,因此无助(请宽容我这样说)地而不知疲倦地在行动上表达一个“重复的样式”(参看一法[19.18])。
那么此时可以考虑做的,就是放弃回答那些作为表象的问题(及言论),而指出这个自我倾向之实质。
因为此时知识在这个场合里,已然作为了一种外在的东西。真正需要寻求的理解,是自我的内省。因此指出这件事情,也许会有助于对方的进展。
个人认为理想的模式是:
(1)选取对方所述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材料(或者对方内容中自己熟悉的材料),进行内容上的提炼;
(2)在内容提炼了的基础上,对比这个内容与该被引导者的倾向,从对表象的讨论,转移到对自我倾向的讨论上去;
(3)揭示被引导者自我这个倾向的本质,于是揭示那个“重复的样式”之内核,请求/质询他考虑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乃至于请求/质询他敞开自我(当然这一点可能并不适合在公共论坛上完成),并在对方愿意并敞开自我的情况下,援以理解、接纳与爱。这一点,也许需要不短的时间,以及十足的耐心。
当然,这个模式也许并不具备普适性,只是个人的局限性经验,供以参考。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要谨慎,尽量避免将自身的意志凌驾于对方之上。因为一旦深度参与这个过程中,这就不是他个人的内省了,而是有其它自我的参与。
————————————————————
以上就是我目前能够想到的,可能会有所帮助的方法,共3个方面8个小点,希望能够有所参考意义。
除此之外,还需要强调的是,不见得一次交流过程中,就非得像上面这样交流,这是个可能参考,始终因具体的人具体的情况而异。如果处于一个不合适的情况中,可能会适得其反。比如说,一个人的发言如下:
“今天的天气真好!让我们在这样的阳光中赞美造物者!”
结果,下面有人回复:
“你好!很感谢你的讨论!(#礼貌性问候)
你这句话,在我看来,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阳光的喜爱之情,对造物者的赞美之情。(#提炼复述并扩展)
我个人认为,我们可以承认阳光的美好(#先肯定),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太阳也是有黑子的(#后否定)。所以,我们应该始终在美好中保持谨慎,要看到一切都有两面性,你觉得呢(#寻求达成共识)?”
如果是通篇这样的聊天与发言,不仅非常滑稽和莫名其妙,而且也很容易把天给聊死。所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可能,否则,如果一味地寻求某种格式化,那么最终得到的结果就只有八股文了。
以后如果个人还在此方面有什么可以分享的感悟,也有可能继续写下去。希望能够为大家有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