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GG
2025 年6 月 30 日 07:07
1
一、字面理解
“剧本暴政”可理解为:
剧本 :代表既定的社会角色、人生路径、文化预期(比如“读书-工作-结婚-生子”)。
暴政 :意味着强制、压迫、剥夺选择权和个性的发展。
所以“剧本暴政”指的是人被“社会剧本”所奴役,失去了自主选择和活出真实自我的权利。
二、可能的表现形式
“你都这么大了,怎么还不结婚?”
“你成绩那么好,当然要当医生/律师。”
“你是我们家唯一的儿子,将来必须继承家业。”
“一个女孩子,不应该太强势。”
这些都是“剧本暴政”的典型体现:外部声音决定你该如何活,个人的感受、志向、探索权被压制。
三 投生前的选择,是否属于“剧本暴政”?
“你选择了出生在哪个家庭,遇见哪些人,经历哪些苦难。这一切都不是偶然,而是你在转世前为了灵魂进化而设计的‘剧本’。”
这种观点给人带来两个强烈的结果:
安慰:“我的痛苦是有意义的。”
规训:“不要抱怨,因为你选的。”
如果灵魂在出生前就设定好命运,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你此生的自由意志不过是幻想?你的一切挣扎,是否都只是剧本的一部分?
看起来非常像剧本暴政,但是我们来继续解析:
四、“剧本”是否构成暴政,取决于自由意志是否得到尊重
如果有人对你说:“你不要痛苦了,因为这是你自己选择的人生。”
并以此要求你认同苦难、接受命运 ,从而压抑你改变现状的渴望——
这便是一种形而上的剧本暴政 。
它表面披着灵性的外衣,实则是对自由意志的否定,可能成为一种顺从机制的内在植入 ,让个体在精神上主动放弃反抗的权利。
但如果即便你选择了此生的环境与困难,应对的方式依然是开放的,允许你以任何形式去面对、挣扎、转化、甚至推翻——
那么这段经历就不再是暴政,而是一种进程的起点。
就如同在游戏中选择了“困难模式”,但你仍然可以开发外挂、重构技能树,甚至挑战系统本身的设定 。
五 从马丁·路德·金的案例来理解剧本暴政
马丁·路德·金作为一位有色人种,出生于种族歧视极其严重的年代——这是他投生时所选择的环境。
但关键在于,他如何回应这一现实?
如果他只能被允许理解并接受这个不公的种族制度,那就构成了典型的“剧本暴政”——一种以命运之名否定反抗可能性的精神压迫。
然而,马丁·路德·金拥有选择回应方式的自由。他选择了拒绝顺从,选择了坚定地抗争,并为推动种族平权付出了巨大努力,留下深远影响。
从这个角度看,这段人生不再是“剧本暴政”,而是一场对剧本的主动重写。
1 个赞
感觉这里涉及到一个很容易引起巨大误解的问题,就是 “接纳、接受”负面性和“同意、赞同” 负面性的混淆。
负面性可以借由这种混淆来通过说“接纳一切”来愚弄正面性。
觉察、分辨并采取恰当的行动这可能并不容易。对于无意识的人群来说,其中一方面也是对负面性的同意导致了很多问题。像靛蓝儿童,有一个投生目的就是作为“秩序破坏者”的身份而来的,这种打破实际上就是对旧的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拒绝,与其说是拒绝,不如说是通过自己来表明,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当然这种选择对他人实际是不构成伤害的,虽然身边的人会感觉很受伤害。
从宏观上看,一个文化里,感觉是会有它形成的基本的生活模式,可能这跟集体意识有关,有一部分或许也有上层设计的剧本。不过对个体来说,如果觉察到了,或许会有相应不一样的选择,有时候这种改变对整体短时间可能影响不大,长时间累积,大家都感受到需要有所改变的时候,可能就影响明显了。
对于个人经历和苦难的命运,我感觉亚伦提供的那个古老的故事说到了问题的根本。
有一个故事,一个古老的故事。几位智者聚在一起讨论苦难,讨论如何在苦难中保持快乐和与上帝的联系,如何不把苦难归咎于上帝。
他们注意到,在他们居住的村子里,在村子的郊外,住着一个贫穷的农民。这个人的土地上到处是石头,土壤也不是很肥沃。黄昏时分,当别人都准备回家时,他还在田里搬运大石头。他有个儿子帮他,但儿子死了。他的妻子病得很重。然而,这个男人似乎总是面带微笑。当他来到镇上时,他很友好,很快乐。
于是他们决定去问问他,“面对你这所有的苦难,你是如何保持这种快乐的?” 他们在田里找到了他。他拉犁的牲口瘸了,所以他要用手把石头拖出来。他们看他挣扎了几分钟,然后上前问他,“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苦难,你是如何保持信心和喜悦的?” 他有些困惑地看着他们说,“对不起,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你们找错人了。我没有受苦。 ”
1 个赞
无人知晓
2025 年6 月 30 日 11:10
3
这是容易辨别的。辨别的方式在于:
“接纳一切”,这是否会成为一种对其它自我的要求或规定 ,以及更深层次地,自我对自我所强加的规定 。真正的接纳,不会成为对他人的要求或规定,而单单是自我的自觉。
如果在要求任何一个其它自我/自我必须要如何怎么做,那么这便不是真正的接纳,而是不接纳,因为不允许"不符合自己设想的对方"存在。如果要求自我必须要成为什么、像是什么样子,那么这便不是真正的接纳,而是不接纳,因为不允许"不符合自己设想的自己"存在。
一般而言,这种不接纳,无论是对其它自我,还是对自我,都有一种显著的表现,即"你必须是个什么,你必须不是什么 ",否则你不是正面的,否则你不是爱的 。在这里是可以取得觉察的。它之所以呈现负面性,是因为拒绝了对方/自我自由意志之选择的可能。
这种把戏和贴主上面所提到的社会规训的表现形式:
GGG:
你都这么大了,怎么还不结婚?”
“你成绩那么好,当然要当医生/律师。”
“你是我们家唯一的儿子,将来必须继承家业。”
“一个女孩子,不应该太强势。”
其实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一个是以世俗形态呈现的规定(有关我们在社会中要如何"扮演自己"),一个是看起来像是灵性形态的规定,仅此而已。这在某种程度上,和"十诫"类同。
无人知晓:
这是容易辨别的。
这些可能都要看个人了,总体上,我比较同意Ra所说的,第三密度不是理解的密度,人类基本上是缺乏分辨正面与负面的能力的。
1 个赞
无人知晓
2025 年6 月 30 日 11:34
5
我此时不太理解你的意思?你意所指的是?
第三密度是选择的密度,选择的前提是两条途径被同等地摆在人面前。两个选项是平等的,选择才是有意义的。
人们以自身的自由意志进行选择,就意味着,人们"可以是这个",“也可以是那个”,尽管还有太多的东西看不清,但人们终会意识到自己有自由选择、创造、演绎自身人生的权利,于是进化道途上取得进展(不论其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接着按照自身所选择的途径继续向前走。
缺乏分辨正面与负面的能力,恐怕仅仅是在某种重复的样式中,或这个帖子提出的"剧本暴政"下的情形。因为人们只被惯性所牵引,而没有取得自觉,于是不假思索地接受由来已久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并不断为之自我合理化。
当人们自觉的时候,真正的选择被作出。而不是被告知"没有选择"。
无人知晓:
这是容易辨别的。
主要是回应这个地方。我个人比较同意Ra或Q’uo所说的第三密度缺乏对正面和负面的理解。这也是地球被隔离的原因之一,人类早期,有许多外星存有跟人类互动,但是人类无法分辨是好是坏。这个问题也突出表现在绝大多数信息变得混淆这个情况中,对于负面模仿正面来说,器皿辨别起来就会非常困难。
在具体到人类社会中,就表现在罩纱之后,第三密度出现的无意识奴役穷尽能力也列不尽。其实,很多父母,或者社会上扮演各种角色的人,有时候都认为是在做很好的事,但是却对他人造成了无意识的伤害。有时候这并不是父母的错,只是他们还不知道更为本质的意义,如果知道,就不会那么做了。
这里可能有点延伸的比较多了,回到GGG提出的主题上,或许要用到好几个角度去看待。
1 个赞
无人知晓
2025 年6 月 30 日 12:14
7
原来如此,感谢你的澄清!
我也在学习人类的课题 。有很多时候,其实我也会有意无意地想把自己的意见或观点强加到他人身上,并且天真地以为这是"正确的"或"正面的",是能够"让世界变得美好的"。但是很显然,这并不算不上是正面的行为,原因如上所述,同时其结果就像你所说:
这个事情在我身上,发生得可能也是众多的。我在此中可能经历了很多催化剂,并且可能还需要继续经历(呜呜呜!)。
这些催化剂有很多表现形式,最常见的是:
“为什么别人看待世界事物的观点那么不正确!”
“为什么他们一直都在做错误的行为!”
“为什么他们不能够理解我所说的!”
说起来奇怪,但这对我的精神的确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我一直都在不允许什么东西的存在 。因此总是会陷入某种分离的漩涡之中,以至于形成一种重复的样式。
虽然伤害他人的场合算是较少的,但是当它发生的时候,也是比较剧烈的(这让我回忆起了在论坛上最初那次的吵架)。好在大多数情况下,我对其它自我/自我的不接纳,还是以自己的自我内耗、精神崩溃的形式出现的。
在这些历程中,我学习到的是:其实我根本就什么都不知道 。我看他人为愚昧、为浅薄、为"目光短浅",但其实我自己才是那个我一直所不容忍的傻子 。这个傻子对他人的每一种指责,每一种不容忍,最终都成为了自我对自我的撕裂。
不过当我真的能够坦然地做一个傻子,似乎反而情况会更加轻松一些。就像一个现实中对世界一无所知的精神病人,对于TA而言,没有什么是"被不允许的",没有什么是"必须要做的"。一切规训,对于TA的内在而言,似乎都不大起作用。所有可能的行为之选项,对于TA而言,都是平等的。
我觉察到,这的确是和"允许一切存在而不加以规定 "密切相关的。可以是一个革命者,也可以是一个漠视一切苦难者,也可以是修补破碎的建设者。端看当下真实的自我以自由意志作出选择。太一无限造物者,不会拒绝造物的任何一种可能性,不会拒绝任何一种戏码,在当下上演。
并且当这无条件的爱 ,被把握到,或许至少就会是非负面的。因为它和绿色光芒中心有关。
1 个赞
这里面提到的问题还是颇为复杂的,我想只能笼统的讲一下。有时候,任何人之间都必然都会有分歧,也必然都会有令人不舒服的地方,走向和谐需要很多摩擦和加深心智上的理解,伴随更进一步抵达蓝色光芒,这个过程绝不容易,就像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
绿色光芒有它的局限,心轮经常会把这些所有的问题给简化,这种简化有时候并不能帮上什么忙,反而可能会是一种掩盖,掩盖了智慧的学习。然而当攀登珠峰的时候,迈出的每一步仍然要花费气力,技巧,体力,诸多的方面都很重要。
我们都在学习中,这些可能都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让彼此都审视尚未发现或者曾被忽视的功课。
最重要可能是不自责,也不去责怪他人。
无人知晓
2025 年6 月 30 日 12:52
9
以我个人的经验,“简化"是一种"掩盖”,不过可能不是在于心轮局限,而是仍然对自我存在某种回避 ——仍然有自我无法放开接纳的部分。心轮或许不作简化,它仅仅是无论什么来到,都坦然面对。因为它不对事物做规定。
蓝色光芒的重要品质是诚实 。这诚实可能并不是像"不说谎"那般流于表面的理解。它重要的地方在于对自我的诚实 ——自己是什么样就怎么样,不自己对自己进行遮掩,不自己对自己进行回避、欺骗。故此,因为这个对自我毫不避讳的缘故,所以一旦到了绿色光芒的层级,就可以立即前往蓝色光芒的层级。
我个人对此有感悟,因为很多时候我感到和他人沟通不畅(无法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很多时候是我自己没有看清自己,很多东西还在潜意识里自我回避着,自我还尚未接纳自身所未觉察的部分。于是表达出来的东西,会显得比较混淆。这混淆,或许就会显得笼统,继而视作被"简化"。
在面对真实自我诚实的情形下,技巧其实是好发展起来的。因为思路会相当清晰,而不是因为自我的混淆而无法找到处理事务的关键点。
举一个例子,浮躁的心态下,很难做到好什么事情,也很难摸到做事的诀窍。浮躁一定意味着对当下处境的某种逃避 (想要快快离开这个纠结的当下时刻,并且迫切地想要取得一个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很多隐藏在隐秘处的细节被很快略过,不被看见。于是其实事情很难做成,技巧很难被发展出。
反之,若坦然接纳当下的处境,沉下心来,冷静地审视面前的事务,那么原本很难被看见的细节,原本被忽略的信息,往往在此时会被放大,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它们把握的熟练,于是发展为一种技巧。愿意沉下心来去移动大山的愚公,往往是那个真正有智慧的人 。
一般而言,无法诚实面对自己者,会生活在某种重复的样式中,也即处于"剧本暴政"下 。因为真实的自我表达尚未取得显化,那么外部的影响其实就会容易侵害自我,因为那个稍显混淆的自我,此时还"站不住脚"。于是再次面临类似的催化剂的历练,直到真实自我取得表达。
满意的小葫芦
2025 年6 月 30 日 13:08
10
我对蓝色光芒了解有限,Ra总括性提到了一些,但感觉缺乏更多生活实例的细节,专门花了几年时间,感觉仍然对这个光芒了解有限。
1 个赞
无人知晓
2025 年6 月 30 日 13:16
11
我也了解得不是很多,不过没有关系嘛,都是在分享交流一下彼此的看法。爱你 。
你提到:
满意的小葫芦:
但感觉缺乏更多生活实例的细节
我不敢说我真的对蓝色光芒知晓什么,不过就我最近一段时间积累到的生活经历,我产生了如上的看法。诚实的确是对自我的诚实。
最近在和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以及重新打交道)的场合中,我觉察到了这一点。不过要我作系统论述的话,请原谅我现在还是"仍在此山中"哈哈。
1 个赞
Ytchi
2025 年6 月 30 日 17:30
14
大概看了一下你们的讨论啊,没有太仔细用理智脑分析。前些年逻辑分析使用的比较多,现在少的多了,过渡理智分析是个阻碍。
关于接受我现在的理解和做法十分简单。但现在的这个简单做法/习惯是基于无数小时的试图理智理解之上的。Ra在第五章集会给过称为“治愈者”的方法,再我看来,那是全书最重要章节。我用不同语言非常仔细的,一个词一个词,一句话一句话的读过好几遍。最近终于读英文的一法,上周是用英文读的这段。每次都有收获。
如果建立了对造物的那份无以言表的感情,信仰,虔诚的基督教人士对上帝的敬仰一切都会容易些。所有一切都是造物,都是神,寰宇之内,对任何的不接受就是不接受神。每次发现一个自己不认可的东西,我会在脑内看一个滑条(电脑,手机上的,比如调亮度的滑条,那个自己意识到的东西(可以是任何东西),看看它在滑条的那个位置,然后把滑条移动位置,找到相对应的点,然后接受。
可以想象我们大脑中的所有其实都如同电脑的软体,信息配置,我的思维认知“选项”是这样的,独一无二的,其他人的是另外一种配置。比如,我思维里有个上车让座给老人的配置,但是这个配置可以被调到不让座,甚至调到辱骂老人的配置点。我接受,一个mind的配置罢了。但是作为共同造物者,我相信好言好语,帮助他人是有利的,所以我可以接受不同配置的同时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
就这么简单。
GGG
2025 年7 月 1 日 02:22
15
Ytchi:
过渡理智分析是个阻碍。
生命之树中,严厉之柱与仁慈之柱并非对立,而是两条同样通向顶端的路径。
逻辑属于严厉之柱,它是通往智慧的起点,而非终点。逻辑的力量强大,但也有限——它受制于人类的感官系统与经验主义框架。
过度依赖理性分析,可能带来一个危险:心轮的声音被忽视 ,情感、慈悲、共感这些本质的感知被边缘化。但同样,若完全排斥理性,就会滑入另一个深渊:盲从与混乱 。中世纪的教权时代便是明证——教皇的一言九鼎无人质疑,群众沦为意识的奴隶,教义异化为统治的工具。
理性分析真正广泛进入人类文明,是从文艺复兴之后才开始的历史进程。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理性并未被滥用,反而仍然稀缺。
朋友,接受和认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一切都是神” ≠ “一切都应被认可”
这是一个常见的范畴偷换 。
“一切都是神”是一种存在论判断 ,它说的是“存在的本质”;
而“不认可某一部分”是一种价值判断行为 ,是“意识的自由表达”;
“即使一切都是神的表达,神也在我之中,体验‘不认可某些表达’的自由。
神可以创造一个种族歧视现状,然后创造另一个善良勇敢正义的人,去尝试反抗和改变这个种族歧视现状,并且从中获取体验和理解。
我想到一个例子,对父母来说,父母爱孩子,希望孩子好,绝大多数情况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深入到在具体操作或者表达爱上,可能会发现这并不容易。有的父母并不是不想对孩子不好,而是还不太会,或者不太知道怎么做,这对孩子有意无意间造成了一些创伤。
类似的关于寻求者对爱的理解也是如此,我们都可以通过一句 “一切都是爱” 来表明,但是具体表达起来,就会发现很难。
第三密度是关于学习表达爱的,它需要一些细节,学习表达爱,可能是更为核心的。
类似的例子,比方说,我想中午吃番茄炒蛋(类似我要选择爱),但这还不够,发现还得去菜市场买鸡蛋和番茄,其他调料,从细节来说,鸡蛋,番茄的种类很多,口感也不同,这是食材的选择,另外买回去后,会发现厨艺也很重要,因此最后要达成,或者说要表达爱,心智和行动匹配,是需要一些学习的。
在这里,是想说,对于爱的表达和理解是需要深入细节的。
我现在比较避免说 “一切都是什么”,我感觉这对最初总纲的理解有用,但是对解决具体问题,大多数时候就没有帮助了,也很容易变成口号式对话,这个情况在各个寻求团体里并不罕见。
2 个赞
欧阳
2025 年7 月 1 日 02:40
19
有意思,我一直思考用的概念是,价值观pua。无论是现实中特别追求的物质成功,还是普遍文化中追求的群体认可,譬如儒家的家和价值观等。
后来看到道家庄子的一些论点,就很有知己感。比如散木这个词,比如大而无用等。于是就很理解道家纠偏儒家的锐利了。比如人间世篇里,就提出德荡乎名,名出乎争。就指出任何提倡某种很好的价值的action之后,都会有各种假冒好,或者自以为很好的【伪】,正如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用各种形式的规定【礼】去要求别人。
红楼梦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是很好的概括啊。
回头再看一的法则,就发现里面也有讲这些。比如关于原型心智受管制的使用89.44中,ra就提到被转译进入个体日常显化的行动时,原型如果没有考虑魔法的适用性,就可能发生最大的扭曲,从而大大地冒犯他人的自由意志。
中庸的喜怒哀乐未发,发而中节,大概就类似于,中,就是做内在工作,内在做功,脉轮之间存在势能或位能差异,在颜色中心之间移动思考,就是做功,意识是那力F,移动的距离S就是在脉轮中移动,W=FS。在内在进行平衡与节制,服务他人,考虑他人的适用性,就是【和】,君子和而不同,不追求相同,或党同伐异,而是靛蓝颜色中心的自我存在的价值确定,是内在creator的体现。一切都是serve the creator,让自己成为creator的角色(serve的意思之一),也让别人成为自己的creator,创造自己的人生?
2 个赞
欧阳
2025 年7 月 1 日 02:51
20
关于这个,我想到了ra使用compassion与empathy的区别。
compassion,应该是自己也曾经历(pass)过,所以是共同com词根,于是就能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些反应的心理或行为等。仅仅是理解,更偏过来人的理解,人已经成长发展到进入下一个阶段了。ra提到卡拉与唐的有毒能量交换时,就提到过有必要去除一种 compassion的identity。所以compassion是类似一个点的身份,不是一段距离或自带的存在。
而empathy,则是有进入em某条路径path的意思,更偏行动异味,有你说的类似认可而提倡这样做的价值观的意味,是一种同类相怜从而类以聚之的感觉?发展状态是相似的。
所以综上所述,细分某些行为的心理,还是价值观,很有意义?
ps 好像accept这个词使用时,经常是用understand,以及forgive,还有balance这些词一起使用的。但是接纳这个词翻译得就不准确了,似乎接纳包含了上述四个词的全部一样。
GGG
2025 年7 月 1 日 03:01
21
非常认同你从 Ra 材料中提取的细分视角。
用 compassion 与 empathy 的词源性意义,确实可以很好类比“接受 vs 认同”的区别:
compassion 像是我已穿越,回望仍在其中的你,心中有理解但脚步不再停留;
empathy 则像是我被吸引,愿与你同行,甚至分享你的道路。
所以从能量结构上看:
接受/compassion 是整合后产生自由;
认同/empathy 是认定价值之后的向往。
你这一角度为我的思路增加了一个立体维度,感激
香云海
2025 年7 月 1 日 04:59
22
分享你的道路指的是,与志同道合的人並肩行走一段類似嗎?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