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第一次感受到这个社会的异常状态,是初中学校的老师上课提到“阶层”这个词时,这个词当时让我觉得很不适,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存在这个词,为什么会有不同“阶层”的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分类方法。
我想我会继续珍藏好这种不适感,我想,对这样的词感到不适是一种无比珍贵的感觉,
我记忆中,第一次感受到这个社会的异常状态,是初中学校的老师上课提到“阶层”这个词时,这个词当时让我觉得很不适,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存在这个词,为什么会有不同“阶层”的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分类方法。
我想我会继续珍藏好这种不适感,我想,对这样的词感到不适是一种无比珍贵的感觉,
我是自己在小学的时候,在看到一篇与棍棒教育有关的文章时,觉得真正的教育不应该是这样,太残忍了。
在初中的时候,觉得整个世界都出了一些问题,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我在小学时候,有一次走在刚刚压好的柏油路上,闻着那个味道,看着路面上密密麻麻的小石子。脑海中有个声音,让我仔细看石子,就像地图放大器一样,这些石子被无限放大,然后我看到了无数个当时无法理解的微观类原子存在。可能是光子。但是其目的是为了让我去关注一些神秘的未知
一年级的时候在深圳去一个富同学家里面。
就他这个不让你玩,那不让你玩,只要你看着。
他显然是把我当成一个玩物。
最后我从他家的8楼好不容易跑下来,他说给我送一个礼物,
然后就给我扔了一个水气球,我全身都湿透了。
回家还被我妈骂了一顿。
在他看来我估计就是一个其他的物种。
我永远也忘不了他一直在那”嘿嘿嘿”的笑。
去别人家里面房子都很大,我自己的只是个小出租屋,
小的时候,我妈很讨厌我交朋友,他可能是觉得自卑吧,哪怕是小朋友,她也觉得会被歧视,
我有一次把两个同学带到家里面,
第一,首先2同学一言不发,感觉来到了贫民窟
第二文化回来之后当着把门一关,就当着一墙之隔
就狠狠的打我。
——显然的不信任,缺爱,冷漠,孤独。高维文明免费帮你建金字塔,现实中布施都吝啬。
政治斗争,战争冲突,富裕对贫穷的优越
我早期察觉到的异常是:对于许多问题,就算完全缺乏信息,也明明有相同的机会选择正确答案和错误答案,却会出现选择错误答案的比例高得多的情况。
我是厄诺末利。
其他方面可能不都属于灵魂计划,但是投生在特定文化,与特定的灵魂建立家庭关系基本是出生前精心计划好的,为了彼此最佳的学习。这里是有挑战的,有很多困难,最终我们都会知道这是份礼物。
朋友,
常言道:“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面对你所经历的一切,如果我只说些“试着原谅”“试着接受”“学会去爱”之类的话——
在我看来,那些话未免太轻太薄,根本承载不了你生命中那些真实、沉重、复杂的痛。
我不会轻易让你“放下”,因为有些东西不该轻易放下。
你不是问题的来源,你只是太早面对了这个世界最冷的部分。
从形而上角度:
你本可以在转世的时候,拒绝高我的安排并且等待一个物质富裕的转世机会。但是你选择了一个更具有服务机会和学习机会的人生。
从社会学角度:
这是一种根源性不公所引发的深层人格冲击:你不是输在努力上,而是根本没有被允许成为一个对等的“人”。 一开始就被系统标记为“不重要”的人。
电影和文学总喜欢讲“贫穷但温柔的母亲”,来修补阶层剧烈落差造成的残酷,但现实中,很多真正贫穷的家庭,为了生存本身就已经扭曲到无法施爱的地步。
这位母亲并不是“坏”,而是:
于是她变成了:
孩子并没有因为贫穷而痛苦,而是因为本该保护他的那个人,变成了最会伤害他的人。
这是人格扭曲的最大来源。
贫穷不是原罪,但控制式冷暴力的家庭,会摧毁一个人本该拥有的完整自我
“把朋友带回家,是一种温柔而开放的尝试。是你对世界最友善的姿态。”
“但现实却是朋友的沉默鄙夷、家庭的怒火羞辱——你被双重否定。”
这是一场自我价值的系统性崩盘:
这会在孩子心中种下一个非常毒的结论:
“原来我不该暴露自己。”
“我不该让别人靠近我。”
“我靠近他人=会被羞辱。”
这就种下了长大后人际疏离、社交恐惧、自我封闭、亲密恐惧的种子。
这是最致命的一击。
在人格发育阶段,被当着同龄人打,是一种社会性死亡体验。它告诉孩子:
这一幕不是惩罚行为,而是孩子人格尊严的决堤。
我认为如此真实且沉重的经验,值得被好好审视和认真对待,这是对生命的尊重。
抱抱,虽然你过早接触到了这个世界的苦难,但是你能挺过来,已经是一个坚强的灵魂了,很了不起哦
早年没感觉这个世界异常。就是觉得自己异常,非常努力的适应,没事就自责自己太纠结不大气不够阳光…
这些都是小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