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之心——菩提心

摘自亚伦《觉醒的心:第四部分》

在座的各位都希望充满爱心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你们都希望不伤害他人,善良地生活。偶尔会有人对什么是伤害感到困惑。当有人向你们提出感觉被扭曲的要求时,说 “是” 是伤害,还是说 “不” 是伤害?我今晚要讨论的不是什么时候说 “不” 的问题,也不是什么是 “不伤害” 的问题,而是当内心有一种恐惧的声音想要保护、想要抓住,或以其他方式将自我分离,或许将自我的需求凌驾于他人的需求之上时,我们该如何提供 “不伤害”。我们怎样才能最好地与这种恐惧对话,从而最终传递出不伤害的信息呢?

我只用两三分钟来回顾一下,这不仅是为了我们的新朋友,也是因为你们中还有一些人没有听完第一至第三部分。多年来,我一直在教导你们,只要你们还在肉体里,恐惧、愤怒、贪婪、骄傲、急躁、嫉妒,所有这些基于恐惧的情绪都会偶尔出现,就像身体的感觉会出现一样。

如果你踩到大头钉,就会有疼痛和流血。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你有肉体。你不会因为疼痛或流血而变得糟糕;你会接受这是正常的事情。如果你用隐喻的方式踩到了情感的绊脚石,就会有疼痛和反应。你并没有因为疼痛而变坏,也没有因为愤怒、贪婪或其他情绪而变坏。我们会发现,无论产生什么感觉或想法,都是因为具备了产生它的条件。你会明白,你不需要将这种情绪付诸行动或压制它,而是学会在内心不断增长的慈悲心中为它留出空间。然后,情绪本身就是智慧的大门。

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你首先征服了负面情绪。然而,无论你如何熟练地创造这个更大的空间,这种负面情绪还是会继续出现。

那么,通过这一系列的谈话,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我该如何应对这种反复出现的负面情绪?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真正澄清这些情绪,不是因为我给它们贴上了坏标签,也不是误以为我可以让它们完全不再出现,而只是因为它们显然让自己和他人感到痛苦?

你明白,这种情绪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存在产生情绪的条件。你不能攻击情绪。这对它一点帮助都没有。看到愤怒在自我中产生,然后说:“不,我不会生气的!” 那么,愤怒会去哪里呢?看到愤怒在自我中产生,知道它是条件的结果,是无常的,不是自我的,这是有帮助的,也是真实的,但这种智慧可能与内心脱节。看到嗔怒在自我中产生,并注意到恐惧的存在并引发了嗔怒,如果情况是这样的话,或者非常准确地注意到引发嗔怒的条件——比如习惯性的态度——将引导你进入一种不断加深的慈悲,它知道自己不需要制造嗔怒。当你理解了这些条件,你对它们的体验就会改变。这种理解改变了条件,进而改变了由这些条件产生的东西。

举例来说,当你了解到有人来对你进行言语攻击,是因为他们在听到亲人去世的消息后感到非常痛苦,这并不能证明攻击是正当的,但在了解了他们的痛苦后,你的愤怒就会消退。他们的愤怒不会改变,但你对他们愤怒的体验却会改变,从而使你做出慈悲的反应,而不是延续愤怒。当你明白你的愤怒是由于旧有的无助感或担心自己不安全的恐惧感而产生的,这种清晰的认识同样会改变愤怒本身。那么,这里要提出的问题是,你如何培养那些希望深入洞察和理解的心智状态,并减少被那些渴望防御的心智状态所控制?

我在本系列的第二部分中说过,要走这条路,某些特定的因素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当恐惧或防卫等沉重的情绪及其引发的愤怒产生时,我们必须意识到:“这种情绪并不坏,但很痛苦。我为这种情绪的强烈产生而感到悲伤,我决心反思它产生的条件;找到理解的程度,从而使我不必更深地陷入这种负面的思考中”。我们通过一个非常具体的过程来做到这一点,那就是与永远开放、永远充满爱的心重新连接。这颗无限爱的觉醒之心不是你需要 “得到” 或创造的东西,它与生俱来,所以我非常准确地选择了 “重新连接”这个词。

在佛教教义中,“菩提心” 是用来形容这种觉醒之心的。我更愿意保留这个名字,因为它所表达的东西根本无法翻译成英语。菩提心是理解、慈悲、意愿、纪律和决心的结合。这是一种纯粹的觉醒之心,它能真正看清事物的本质,并愿意接受事物的本质,即使自我会有一些不适。

因此,你可以通过各种练习来触动这颗已经存在的觉醒之心,让它周围的盔甲消融,这个过程就像穿透太阳周围的云层,让太阳的光芒照耀进来。

1 Like

最近一段时间也对"觉醒"的意义有些沉思,因此有一些已经形成的个人主观想法,可以发表在这个话题下供以参考。

在我看来,觉醒或许在三种外形上存在表达,尽管它们本质上其实是一个事物的反映。觉醒始终回答的是"我是谁"的问题,无论一个人的所说的"觉醒",呈现出或深刻、或肤浅的样式。


1.觉醒就是发觉真实的自我,真实自我是完整的无限

第一种外形,是核心的定义,觉醒就是发觉真实的自我,真实自我是完整的无限

当可以被称之为"觉醒"的时刻于当下发生时,人们会感觉到,自己似乎是一个"更为广大的存在"。然而这"广大"究竟有多"广大",如果仔细去考量,可能会发现其实没有度量。因此自我属无限。

任何陷入"我比其他人更为广大、更有力量"的有比较/评判或有度量之"觉醒",恐怕最终都会流于某种重复的样式中,直到再次真正知晓自我。就好像有一些人会孜孜不倦地寻求去证明自己的什么,然而却总是回避最深处自我那个还没有接纳自我的某一部分——那个真实、完整的自我的某一部分。这没有被接纳的部分经常被自我投射出去,于是显化为对其它自我在某些方面的不接纳的态度或行动。从根本上来说,这是自我设限——为自我设下了自己对自己所强加的黑暗,于是仍然处于有限的范畴,可能尚还不能说是真正的觉醒,尽管它可能也是觉醒之路上经常需要经历的一环。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觉醒的基石或许就是那绿色光芒中心,无条件的接纳,无条件的爱。站在它之上,经过蓝色光芒中心,抵达靛蓝色光芒中心,觉察造物者如同自我[1]。于是帖中所说的菩提心之理解、慈悲、意愿、纪律与决心都将在这条路径中显化出来。

当显著达成此般觉醒,自然也不会恐惧,因为看到一切皆为造物者,一切皆以爱去面对,一切皆以坦然的接纳前往,那么贴中所说的愤怒也就随之脱落。只不过这可能需要可观的练习吧。


2.觉醒就是从无意识的自我到有意识的自我

觉醒的第二个外形是觉醒就是从无意识的自我到有意识的自我,或者说,自我无意识的部分被自我有意识的部分觉察,就是觉醒

我们自我未接纳的自我部分,或者未被发现的部分,经常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的部分。因此它常常以所谓"阴影面"的外形显露——它还尚未"被光照亮"。这一等待着自我去触及的部分,就隐藏在自我无限神秘的完整性当中。

如果愿意考量真实自我为无限,那么所有东西都是存在的,只是一些东西尚在混淆中等待着自我去触及去觉察。所以贴中使用"重新连接"来描述这此事。

第二个外形就是第一个外形的延伸。由于自我尚未触及自我的某些部分,因此它经常呈现出没有被意识到的情况。自我的完整性未被接纳,于是自我显现出不平衡,这不平衡之处将引起催化剂的作用。有限自我与催化剂相遇,对自我制造某种危机/考验/课题,直到自我开始觉察、知晓自身。也就是贴中所说,存在产生情绪的条件(自我的完整性未被接纳之不平衡),于是这些条件将产生出相应的东西,促使自我觉察——将自身引导进入一种对自我完整性的理解、接纳中。

在这个旅程中,自我必然是带着有限性的,否则催化剂不会起作用。催化剂不断起作用,促使自我知晓自我完整性于是走向无限。因此,觉醒看起来就会有第三种外形。


3.在有限的现实中超越现实,从有限的自我超越自我

这或许会是最能够引起人们注意的外形,也可能是最为人们所乐此不疲寻求的外形,因为它似乎"造成了现实的不同",有一种自由的感觉。然而,这样的超越外形,其实是从第一外形延伸到第二外形,接着第二个外形再次向具体现实的表达而已——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其实是回归真实自我本身的外在显化。

或许人们常常注意到了其中外形的超然与自由,并被之吸引,不过它的本质却可能经常没有被看见。这或许会造成许多多少有些自以为是的"觉醒",因为将无条件的接纳与爱放置在一边不顾,而仅单单寻求其外形,于是从觉醒的核心意义上走偏。自我寻求某些虚幻的内容来填充那看起来不完整的自己——让自己觉得"有进步"、“达成了某种崇高的成就”,以代替对自我完整性的觉察与接纳,随着虚幻内容一起到来的就是引起自我觉察的催化剂。于是自我将处于某种循环重复的催化剂作用样式中,直到从中取得觉察,呼叫真实的自我。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可能有点像业力机制。

这仍然不是"坏事"。因为自我始终将会在重复的样式中清晰锐化自身的意图,从而开启前往真实自我的旅途。从而回归到贴中所说的"觉醒之心"当中。


可能的练习方法

综上所述,觉醒有三种外形,第一种是它的核心,第二种是它工作的机制,第三种是它最后在现实中"看起来的样子"。它们都在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因此觉醒之旅的本质或许就是自我觉察的过程。

总的方法是接纳真实自我的完整性,接纳其它自我的完整性,接纳一切万有为一的完整性。这一点可以继续考虑Ra所述的心智之训练。它的前提是保持自我的静默[2],将自我从浮躁不安的外形中转向内在,只有这样,才不会用各种虚幻的东西来填充自我,以至于最后演变成自我对自我所强加的黑暗。这一训练不必然是单调的,因为每一个人都可以发展出不同的多样化方式,但一定是内在宁静的。

与之相应地,去有意识地觉察自身没有意识到的部分,也即无意识的部分。通过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结合与平衡,去知晓、前往无限之自我的每一个部分。这同样也不需要浮躁的幻想,而是真切宁静的冥想。冥想的方法可能也有很多,最剧烈的运动中或许也可以"冥想"——只要能够心智被集中地聚焦,触及当下此刻的空性。一些运动员可以达成这样的状态。

最简单的,直接向世界与世界的任何一个部分、自我与自我的任何一个部分说"我爱你",或者单纯表达自己的纯净而美好的愿望吧!直接说出来,大声说出来,以任何形式说出来,说出自己因为层层恐惧或自我/其它自我长期加诸的评判而难以启齿或被压抑与忽视的爱。当爱能够不加以任何约束或矫作的自由表达,我们将会再一次触及自我被尘封的许多部分,许多伪装将会卸下,许多强加将会脱落,于是真实自我的面貌开始浮现出来。只不过可能看起来比较矛盾的是,恐惧常常会阻碍爱的表达——害怕爱得不到回应,害怕爱被背叛、轻视。然而,如果去真实地表达自我最纯净的爱,恐惧就会自行脱落,因为这是不以任何外在条件为转移的爱。当然,这或许也需要一些练习,并且同样也能够从练习爱的表达中照见自己尚未平衡或恐惧的所在。


  1. 《一的法则》[32.6] ↩︎

  2. 《一的法则》[5.2] ↩︎

1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