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亚伦《觉醒的心:第四部分》
在座的各位都希望充满爱心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你们都希望不伤害他人,善良地生活。偶尔会有人对什么是伤害感到困惑。当有人向你们提出感觉被扭曲的要求时,说 “是” 是伤害,还是说 “不” 是伤害?我今晚要讨论的不是什么时候说 “不” 的问题,也不是什么是 “不伤害” 的问题,而是当内心有一种恐惧的声音想要保护、想要抓住,或以其他方式将自我分离,或许将自我的需求凌驾于他人的需求之上时,我们该如何提供 “不伤害”。我们怎样才能最好地与这种恐惧对话,从而最终传递出不伤害的信息呢?
我只用两三分钟来回顾一下,这不仅是为了我们的新朋友,也是因为你们中还有一些人没有听完第一至第三部分。多年来,我一直在教导你们,只要你们还在肉体里,恐惧、愤怒、贪婪、骄傲、急躁、嫉妒,所有这些基于恐惧的情绪都会偶尔出现,就像身体的感觉会出现一样。
如果你踩到大头钉,就会有疼痛和流血。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你有肉体。你不会因为疼痛或流血而变得糟糕;你会接受这是正常的事情。如果你用隐喻的方式踩到了情感的绊脚石,就会有疼痛和反应。你并没有因为疼痛而变坏,也没有因为愤怒、贪婪或其他情绪而变坏。我们会发现,无论产生什么感觉或想法,都是因为具备了产生它的条件。你会明白,你不需要将这种情绪付诸行动或压制它,而是学会在内心不断增长的慈悲心中为它留出空间。然后,情绪本身就是智慧的大门。
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你首先征服了负面情绪。然而,无论你如何熟练地创造这个更大的空间,这种负面情绪还是会继续出现。
那么,通过这一系列的谈话,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我该如何应对这种反复出现的负面情绪?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真正澄清这些情绪,不是因为我给它们贴上了坏标签,也不是误以为我可以让它们完全不再出现,而只是因为它们显然让自己和他人感到痛苦?
你明白,这种情绪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存在产生情绪的条件。你不能攻击情绪。这对它一点帮助都没有。看到愤怒在自我中产生,然后说:“不,我不会生气的!” 那么,愤怒会去哪里呢?看到愤怒在自我中产生,知道它是条件的结果,是无常的,不是自我的,这是有帮助的,也是真实的,但这种智慧可能与内心脱节。看到嗔怒在自我中产生,并注意到恐惧的存在并引发了嗔怒,如果情况是这样的话,或者非常准确地注意到引发嗔怒的条件——比如习惯性的态度——将引导你进入一种不断加深的慈悲,它知道自己不需要制造嗔怒。当你理解了这些条件,你对它们的体验就会改变。这种理解改变了条件,进而改变了由这些条件产生的东西。
举例来说,当你了解到有人来对你进行言语攻击,是因为他们在听到亲人去世的消息后感到非常痛苦,这并不能证明攻击是正当的,但在了解了他们的痛苦后,你的愤怒就会消退。他们的愤怒不会改变,但你对他们愤怒的体验却会改变,从而使你做出慈悲的反应,而不是延续愤怒。当你明白你的愤怒是由于旧有的无助感或担心自己不安全的恐惧感而产生的,这种清晰的认识同样会改变愤怒本身。那么,这里要提出的问题是,你如何培养那些希望深入洞察和理解的心智状态,并减少被那些渴望防御的心智状态所控制?
我在本系列的第二部分中说过,要走这条路,某些特定的因素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当恐惧或防卫等沉重的情绪及其引发的愤怒产生时,我们必须意识到:“这种情绪并不坏,但很痛苦。我为这种情绪的强烈产生而感到悲伤,我决心反思它产生的条件;找到理解的程度,从而使我不必更深地陷入这种负面的思考中”。我们通过一个非常具体的过程来做到这一点,那就是与永远开放、永远充满爱的心重新连接。这颗无限爱的觉醒之心不是你需要 “得到” 或创造的东西,它与生俱来,所以我非常准确地选择了 “重新连接”这个词。
在佛教教义中,“菩提心” 是用来形容这种觉醒之心的。我更愿意保留这个名字,因为它所表达的东西根本无法翻译成英语。菩提心是理解、慈悲、意愿、纪律和决心的结合。这是一种纯粹的觉醒之心,它能真正看清事物的本质,并愿意接受事物的本质,即使自我会有一些不适。
因此,你可以通过各种练习来触动这颗已经存在的觉醒之心,让它周围的盔甲消融,这个过程就像穿透太阳周围的云层,让太阳的光芒照耀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