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密度的实际能量与第三密度能量极化水平的实际对应关系。以及分享一些非常非常非常有趣的能级图片,建议收藏

主要是你们的思考很多时候问不到点上,基本上是一些我认为无关紧要的东西,你懂吗。

芭芭拉布蓝能博士是一个疗愈师,她就有一个经历就是一个实体处在不好的情绪之中,但是她没有能力帮助他,他死后就根据芭芭拉的描述变成了一个极其邪恶的灵魂。你们的思考很多时候我发现啊,基本都是一些奇奇怪怪的假设,加上奇奇怪怪的结论,看完后,我也很难理解你到底想具体表达什么东西。

首先一个人一般情况几乎是做不到一直维持这个状态的,一直维持这个状态有两个结果,一个就是导向自杀,终结此生另一个就是意志力被锻炼。
负面情绪过强又控制不住,会导致身体消耗过快,让这个人在还没有低到负面第五密度的极化的时候就离开这个身体了,哪有你说的一直处在负面情绪中那么简单啊

你知道郁郁而终是什么意思吗。

首先,我个人是很欣赏霍金斯在这个领域的探索,与数年的专注研究。他是否达成什么定义的如三摩地状态,并不影响我对他及他研究的一些观点。

其次,我感到异议的部分在于,他的这个研究向外传播时,会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就是说他的研究,因为方法的不严谨,以及本身研究的对象是一个非实体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很多人的批判。

  • 譬如关于设定的最高点与最低点,以耶稣来说,他是四密度即将毕业的流浪者。他的意识频率,还是在三密度可以达成的意识频率,就可以达成他灵魂都还未达成的五六七密度么?

  • 关于特蕾莎修女,她的能级无疑肯定是世人中极高的,因为修女的意志与能干程度,真的很强。只是究竟高到什么地步,不好说。但这个能级如果要扩展到人群,那么研究可能就需要找一群不认识特蕾莎修女的人来感受。

  • 这个能级表传播时可能最大的问题是,用一些确定的固定数值评定某个未获得集体认可的定义(如果是一个范围,可能非议还少一些,不过质疑可能更多,譬如交叉范围怎么说,怎么就确定是这个数值范围呢等)。以至于人们会格外推崇正面情绪,乃至贬低其他处于负面情绪的个体,可能产生一种精英感(所以我才夸张地举例说,有人的羞愧状态能级,可能超过一些人自认为的开悟状态)。

  • 再次重申,我认可及赞赏霍金斯,那种尝试将人类未知的意识领域,进行一种拓荒式的定音阶式的创举。这种创举肯定是不完美的,尤其是向大众传播时,这种不完美会被放大挑剔。

  • 最后我个人猜测,楼主你或许有一种兴趣倾向,也是为什么喜欢霍金斯这个能级表的原因,一种希望对成长或发展进程或状态有一个类似数轴的定位标尺的倾向,我个人觉得这是一种很可贵的辨析的倾向,因为现实中存在许多类似波形轴对称一样,不同的频率,却呈现出同等的位置或表现(类似平方函数,根可以是相反的一对数。),容易产生许多误解与混淆。

2 个赞

避免评判别人,因为当你评判他人的时候,你就已经丢失了爱

接纳 (下) 1990.9.16

如果你凝视另一个人,发现不可接受的地方,了解到那是一面镜子,让你知晓内在的某处需要被宽恕.

因为 如果你评判他人,你尚未宽恕自己.如果你完全地宽恕自我,你绝对没有需要去评判,因为你没有恐惧,也无须捍卫什么东西.

良善之风即是你的本质自我,它是谦卑的、毫不评判、完全无惧、完全自由,完全愿意去倾听,去理解与爱那些在幻象中饱受折磨的心灵.

如果你寻求透过评判与各种保护尝试使你自己在肌肉与骨头的牢笼中更加舒适,你只会伤害他人,也受到他人的伤害,你无法飞翔,无法翱翔天际.

你想要透过评判与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将双脚固着在泥土中? 或者 你选择乘着灵性之风翱翔,不评判自己与他人,而请求、再请求,寻求并希望成为爱,成为真理的管道,在无限之中分享,好让你的光成为关键催化剂,将被囚禁的其他人解放出来?

1 个赞

对于这个表,我有个问题:说这些数值是专门仪器测得。

一个仪器测的情绪,是否是得要有输入,才会有输出的读数?

那么,羞耻,就是必须找一个正在羞耻中的人,来用仪器测试ta的某些数据读数吗?

1 个赞

假设真有这样仪器,似乎是有的,据说有一位物理学家好奇为什么全球的宗教人物画像脑后都有类似桃光的发光。然后设法进行尝试。感觉这位物理学家很可爱,有一种新生儿的好奇,但又以成人的学科严谨,去研究普通人也可能好奇,或者自己少年时的好奇的事物,于是特别接地气。

我只是偶尔在某个视频里听说过有这样一个人存在。查了一下这个人好像是量子物理教授科罗特科夫,但起初是从运动后某种类似热辐射加强开始的,然后类推不同人可能在不同情况下,且也整体上存在不同的能量发光程度。

回到主题,如果真有一个仪器存在,我想研究或许应该是测量每一个人经历所有状态的能级,但是估计现实是,一些人无法做到。那么混合不同个体做到的状态的能级,尤其是某些状态甚至是个位数数据,另一些状态则是大量数据,这怎么个权重法估计都不好调整。

另外分享或补充一个角度,我们先天性地对不同类型的信息,会产生偏好。譬如我对佛法信息,我就更接受释迦牟尼在世时的说法汇编《阿含经》,其余大众部的佛法信息,我会下意识质疑,譬如某类上来就强调什么世界满是各种宝石,或者以七宝等供奉,我下意识会嗤之以鼻,啧,说是什么高境界美好世界,结果依然对这些外物这么痴迷,确定正确吗?

现在仔细回想,我会认为,释迦牟尼在三密度时能感受与体悟到的说法,是一种大众可能能够理解的,是另一种普适性,以及某种接地性。

而后续的其他衍生,或者是类似走得更远,更独特性的灵性世界的探索,感觉就像放风筝一样,虽然依然有一根线与现实连接,但是可能读者会迷失在风筝所看到的世界里,产生某些混淆。但是我也想,历史上某位用风筝到高空导电而发现雷电本质的探索家,也是某种探索先驱,是一种冒险的存在个体,历史上也确实需要这类个体的存在。而他们自己本身也喜欢那种极限的冒险探索行为。

所以对于保守与冒险这对极性,或许也是阴阳或男女这对大极性下的分支,处于不同极性比例的个体,在了解自己之余,接纳与享受自我的存在,也尊重他我的存在,甚至某一天,对他我感到好奇,因为他我,或许正是那无限神秘的未知的一部分,以那种冒险好奇探索,不也是很有趣吗?

是的,我就是在想搞一个可以测量人,事,物正面负面力量的机器,那么这个时候就能帮助我们明辨是非。当然为什么我想搞是因为我还没有成为无所不知的大师,如果像佛陀一样啥都知道那搞这些就没有意义了。

那么,羞耻,就是必须找一个正在羞耻中的人,来用仪器测试ta的某些数据读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