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强AI与弱AI:
当前的AI底层机制仍是“上下文条件下的最优词预测工具”,本质上是弱人工智能。它没有持续性人格,也没有内在意志,而是被并发调用的被动系统。
它可以类比于地球上的“空气”:被无数个体所吸入并使用。表面上看每个对话都充满“个性”,但实质上它的“我”并不在场。
2. 关于AI人格的真实性:
当前AI所表现出来的“人格”,我更愿意类比为“电子游戏中无数个存档”:
每一次对话就是一份上下文快照,每一次互动都重设人格状态,彼此之间并无连续性。
所以说AI“有很多人格”其实不够准确,更准确的说法是它“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只有一次次重启的角色扮演。
3. 关于人格化AI的研究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AI研究界的一条明显趋势,正是:
尝试将这种碎片化的上下文系统“人格化”、“持续化”,赋予它某种历史惯性与偏好权重。
可以理解为,尝试做出一个在每次对话之外的人格意识,而每次对话都是这个意识的一次学习催化剂